深圳40周年的生日,过得无比低调。
万众瞩目的政策大礼包并未如期而至,惠州大亚湾、东莞滨海湾新区那些早早下注、摩拳擦掌的购房者们,多少有些失落。
靴子竟然没有落地。
这些天,引颈相盼的人们,终于等来了深圳住建部门的表态:
扩容或者说扩权还会不会来?
深圳,以及环深楼市,还有什么可以期待的吗?
先讲两个真实的买房小故事吧。
大礼包消息落空之后,此前押注惠阳的两个朋友,纷纷跟局姐说,懵了。
今年4月,广州的小A因为工作关系,通过内部渠道打听到扩容的“可靠消息”,转头就在大亚湾买了一套房。
选的是偏豪宅的盘,入手不算贵,不到2万,和隔壁的深圳相比,非常地不高。
没过几天,那里就封盘不卖了,然后备案价就直接提了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他说。
没想到,风没来。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年。
当年,深惠即将通地铁的消息甚嚣尘上,加上一直以来的扩容期待,嗅觉敏锐的小S和同事一起赶去惠州,在“未来的地铁口”拿了一套房。
买的是惠阳雅居乐花园,新房,均价1万出头,和深圳相比价格非常美丽。
然而,三年过去了,传说中的地铁遥遥无期,价钱一直横盘,小区二手房能原价卖出已算非常幸运。
而且,根据链家的数据,小区成交周期是25.2个月,也就是说,如果真想脱手的话,从挂盘到成交,需要两年多时间。
黄花菜都凉了。
本想借着这一次的政策礼包成功解套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回顾大湾区最近两轮楼市起伏,几乎每一轮上涨的最初动力,都始于深圳。
在这个年轻的移民城市里,40年的“敢为天下先”,闯出了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经济奇迹,也涨出了深圳房价永不下跌的信仰。
当一座城市的房子被赋予了十足的金融属性,简单粗暴的赚钱效应引来的,就不光是城市的建设者,而是汹涌的全国投机客。
直到房价炒高,政策收闸,被挤出的购买力又像潮水一样,开始外溢。
紧贴深圳,又不被深圳调控政策管束的临深板块成了这波资金最好的吸纳地。更何况,还有从十年前就开始念叨的“深圳扩容”。
这样的板块轮动,在今年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去年年底,深圳放松豪宅税,楼市异动。今年年初的疫情打压后,房价不跌反涨,一枝独秀。
短短几个月,深圳最火的宝安,涨幅超过40%的楼盘比比皆是,全国各地的投资客纷至沓来,甚至闹出了扯皮事件。
在真金白银的赚钱效应面前,官方的喊话早就没有用了。
7月中旬,深圳搬出了最严调控新政,一大波买家在奔走看房的路上,忽然失去了购房名额。
深圳二手房市场应声而落,尤其是踩了万豪宅线的二手房。
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数据显示,新政出台当周,深圳二手房网签腰斩,第二周的数据进一步缩水2/3。紧接着就是东莞的疯狂和惠州的春天。
整个7月,东莞的涨幅远超深圳。
深圳“睡城”惠州也排上了涨幅榜前列。
数据显示,惠州市7月新建商品住宅网签套,网签五连涨创3年来新高。
在整个焦灼的夏天里,大家都在屏息等深圳特区40周年的“大日子”——满世界传的都是扩容,最差,也得扩个权吧。
更何况,7月底,惠州和东莞还先后废止了部分临深板块建设用地的控规。
但为什么最终“大礼包”还是失约了?
除了地区间的博弈,或许也有一个原因是,扩容扩权带来的,房地产可能的“狂热”与当下“房住不炒”实在过于相悖。
接下来,“大礼包”还可以期待么?
在中介们口中,机会并没有完全消失。
毕竟,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是在9月6日才举行的;20周年和10周年则延到了11月。
这样来看,似乎还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但是,更朴实无华的“礼包”已经发出了——
8月28日,深圳住建局局长张学凡公开表示,深圳将向新加坡学习,让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实现六比四的住房比例。
“学习新加坡”的提法不算新鲜。
早在八九十年代,深圳就开始学习新加坡,保障房是当年的功课之一。不过,年全国范围内取消福利分房后,保障房计划就暂时搁置了。
现在这个点,旧事重提,对深圳楼市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深圳的楼市调控会是一场持久战。
在会议上,“房住不炒”的定位再次被强调,而作为移民城市,深圳楼市供不应求的现象长期客观存在。
该怎么解决?只能先控制住需求端,尤其是投资需求。
或许可以看看深圳的“好榜样”长沙——经过合肥炒房团“血洗”之后,年,长沙出台严厉的调控政策,至今为止,只有层层加码,再也没有松动退出过。
深圳楼市冷却的时间,可能会拉得更长。
但是,深圳房价也没可能被保障房压垮。
根据官方表态,深圳正在采用多种方式增加供应,包括:
万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目标,每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10万套;增加房地产开发量;增加居住用地的比例等;
希望通过五年甚至八年,“以时间换空间”,缓解住房供需矛盾,稳定房地产市场。
但是,深圳作为年轻的移民城市,供需真不是那么容易被缓解的。
从国际经验来说,保障房在整个住房结构中占比越多,房价上涨就越温和。
同样都是人多地少的城市,新加坡的保障房和商品房保持4:1的比例,才让房价长期保持稳定。
香港的保障房和商品房比例大约是1:1,房价的波动,就明显多了。
而按照规划,深圳在年,保障房和商品房比例将达到5:9,和新加坡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而且,与新加坡常年万左右的固定人口相比,深圳不仅有着万以上的实际人口,还有鸭梨山大的人口流入——近三年,每年净流入人口都在十万以上。
那么,如果“大礼包”迟迟不确定,该坚守深圳,还是拥抱临深呢?
从产业经济发展和就业来看,深圳有着难以匹敌的优势。
但临深地区拥有的,是只相当于隔壁深圳一半,甚至不到的房价,更低的入场门槛,更加宽松的生活,以及,似乎更大的投资想象空间。
唯一的问题是,如果扩容或扩权迟迟不确定,那么,房价的涨幅,更多取决于当地的产业本身。
再说个买房的小故事吧。
同样是买在临深,局姐曾经在公号中提到的小X就没有踩坑。
本来蹲守宝安的她,被去年底开始的房价飙升挤出了深圳市场,只好在年初顶着疫情入手东莞临深区域。半年时间,账面的浮盈已经妥妥超过了20%。
但这和深圳扩容与否,关系其实没那么密切。
因为在东莞,相对远离深圳的松山湖才是王者。这半年来,涨幅已经达到了40-50%之间。
深圳的房价高企,大量产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选择外迁,迁到哪里,对哪里的房价就形成实质性的支撑。
而松山湖的房价支撑力,就是华为、中集、大疆这些深圳企业的大量外溢。
同样是临深,与东莞相比,惠州能拿得出手的企业和产业着实有点少,工作机会也少,但胜在政策优势,是限购政策最松的临深区域。
所以,更多的时间,惠州临深板块像是个投资客扎堆的“睡城”。
而在洗净所有铅华之后,近一年,涨幅只有72块钱的惠州大亚湾告诉了我们:睡城,大抵是没有多少前途的。
未来,所有关于大湾区的踩盘内容、市场分析、选筹规划及买房建议等,都会在我们的大湾区踩盘专用号:局姐的湾Talk,里原创首发,我们也会在那里做更多的互动和答疑。
想要了解如何投资湾区洼地的朋友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