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这张卷轴自问世起就成了村里老一辈人共同的记忆寄托,不少年长村民表示,这幅画还原了村里当时生活劳作的场景,是界首版的“清明上河图”。
松阳县城西北20公里,山环水绕之地,徽派建筑林立。这里是“彭城旧家”,曾经风光无二的赤寿乡界首村。
村里居住着一位79岁的老人刘为朝,3岁失聪,59岁中风导致右半身偏瘫,不过,64岁时,他因一幅卷轴画而“声名鹊起”。
近日,记者来到了松阳县赤寿乡界首村,探访刘为朝老人以及他的“清明上河图”。
昨日重现
绘就界首版的“清明上河图”
松阳县赤寿乡界首村,是松阳县与遂昌县交界、进入松阳境内的第一个村,故名界首,又名界头、赤溪、清溪、佳溪,村民以刘姓、张姓为多。其中,刘姓还是“外来大族”。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朝中叶始迁祖刘堡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迁居界首。如今,老街上留存的“怀德古里”“彭城旧家”即是佐证。
五百多年来,刘氏后人严守“耕读传家”“百善孝为先”的祖训,和当地村民一起繁衍生息,成就了一段佳话,村里至今保留着节孝牌坊、禹王宫等建筑。年8月26日,界首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一直在这里生活的刘为朝凭借自己的记忆,手绘了一幅长4米的卷轴,将曾经风光的界首村留存在了画纸上。
在这张卷轴上,北面青山逶迤,南面溪水环绕。山水之间,震东小学堂、禹王宫等地标性建筑依着历史的脉络在各自的地位上陈列。
村民们的房屋,也在记忆的坐标系里找到了自己的所在:东北角上季家和陈家开出了糖烟店和草药店,西北角上陈家办起了饮食店,村中心原本有个高高矗立的水碓,两侧绿树常青,这里也自然成了村民们活动的中心,榨油、榨糖作坊围绕水碓而建,妇女就在树荫下洗衣聊天。
自问世起,这张卷轴就成了村里老一辈人共同的记忆寄托,不少年长村民表示,这幅画还原了村里当时生活劳作的场景,是界首版的“清明上河图”。
除了这幅长达4米的界首版“清明上河图”外,居易堂内还悬挂了多幅有关上世纪界首村风土人情的单幅画作。
这些画作上,呈现了如今已经不复存在的界首禹王宫,上世纪五十年代戏台上下的热闹场面;稚气未脱的牧童,横跨在宽宽的牛背上,不紧不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松阴溪上的老先生正赶着几只鸬鹚,摇着小船荡漾在星光点点的水面上。
还有的画作,讲述了上世纪劳动人民插秧的场景,还原了卷纸烟丝买卖,描绘了当地人的陶瓷手工艺品制作过程……零零总总不一而足,仿佛带着人们回到了过去,感受恬淡的乡村生活。
毅力惊人
中风偏瘫后他学习用左手写字画画
年,刘为朝出生在界首村祖上传下来的一座三进的大宅——居易堂。
刘为朝3岁时因为生病发烧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听力受损,进而影响到了语言能力。
“也正是因为听力受损,出生在书香世家的父亲从小就没上过学。”刘为朝的女儿刘月兰说,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入学的父亲,并没有因此消沉。他向哥哥姐姐们借来课本进行自学,没过多久就掌握了同等的知识。
“我小时候就觉得爸爸特别厉害,学习能力、动手能力都超强。”在刘月兰的记忆中,不善言辞的父亲,不仅能够干农活、做建筑工,甚至是对手艺要求较高的木工、裁缝,父亲同样游刃有余,并靠着这些手艺让村民对他交口称赞,“家里的家具都是爸爸自己打制的,用起来特别结实;扯几块布来,爸爸拿起剪刀和针线,就能做出一件很漂亮的衣服来。”
“如果爸爸小时候听力没有受损,我相信他能够取得很高的成就。”刘月兰感慨道。
劳碌半生,刘为朝将女儿刘月兰培养成人,刘月兰成为了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高级中学的教师。祖屋居易堂也被刘为朝打理得整整齐齐。
年,刘为朝突发中风,清醒过来时发现右边身体瘫痪。
“右半边身子动不了,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卧床休养。”让刘月兰等小一辈惊讶的是,康复出院后,刘为朝再次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乐观的刘为朝,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原本惯用的右手动不了,他就重新学习用左手写字;右腿动不了,他就用左腿拖着右腿移动;出行不方便,他就在废报纸、老挂历上,学起了画画。
居易堂西侧的一间普通厢房,就是刘为朝的画室,一张桌子,几支画笔,几张画纸,再简陋不过。他的画纸大多是随手取到的日历、杂志、报纸,他的画笔也不拘一格,铅笔、圆珠笔、水笔、毛笔甚至一截树枝。
年幼时观察过的界首村古建筑、青年时期下田劳作的经历……刘为朝的画作,是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从年至今,在狭小的画室内,他没有中断过自己的创作,尽情放飞思绪,领悟画画带来的快乐,并在此期间创作出了界首版“清明上河图”。
“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精致,但我觉得爸爸的画格外珍贵。”刘月兰说,父亲的画作中,充满了有关界首村的乡土记忆,“正是因为他在这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将这些往事生动地呈现在画作中。”
惬意生活
写字、画画、种菜,生活很规律
采访当天,界首村下着绵绵细雨,天气阴冷。刘为朝老人穿着一件棕色皮衣,站在卷轴画前,显得格外挺拔、自豪。
“这件皮衣是我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他特别喜欢。”每年过年,虽然人在外地,但刘月兰总是会帮父亲置办一身新衣服,“人们常说‘老小孩’,我爸爸就是这样,每次都说不用买,收到衣服又很喜欢。”刘月兰笑着说。
“考虑到老人家女儿在外地,村里帮老人办理了低保,生活方面就无需担心了。”界首村网格员张文剑告诉记者,刘为朝老人生活得很惬意,“写字、画画、种菜,老人生活很规律。每逢有集市,他还坐免费公交车,去古市镇赶集呢!”
年,界首村入选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开发利用重点村,赤寿乡政府投入专门资金,对包括刘为朝老人祖屋居易堂在内的界首村部分老屋进行修缮。即使腿脚不便,刘为朝每天都会将“焕然一新”的祖屋打扫得干干净净。
此外,在赤寿乡政府的帮助下,老人的界首版“清明上河图”卷轴画以及其它小幅作品共数十件,均进行了装裱,悬挂在居易堂的墙上。如今的居易堂,更像是刘为朝的“乡愁”展览馆。
值得一提的是,在居易堂天井处的一面墙上,有三本大小不一、新旧不同的记录本。“星空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开颜一笑如春温。”记录本的边上挂满了好几本留言集,表达了人们对刘为朝画作的欣赏,以及对他坚持创作的敬意。
除了描绘记忆中的界首,在刘为朝老人的画室内,还有着一摞摞厚厚的速写本。其中,钱塘江湾、处州古城、安徽黄山、明十三陵等等,囊括古今中外著名地点,一一出现在老人的画笔下。
“老人家现在成了我们村的‘网红’了,游客来村里游玩,都会来居易堂看看他的画。”张文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