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梓龙田世居
坑梓自然人文之美,仅从“村名溯源”即可见一斑。
沙梨园村——
缵元公开基沙梨园,堆岭植果祈人丁;
众侨亲捐兴新学堂,光祖裕后添福祉。
此为《坑梓自然村落历史人文》中,《秀新篇·沙梨园村》之章名。一个植物村名,自有其植物故事。嘉庆五年(),坑梓黄氏五世祖缵元公在沙梨园创建龙围世居。沙梨园为什么没有像新乔围、松子坑等村一样用围屋之名作村名?这里有一个与风水有关的传说。据村中老人讲述,黄氏族人在风水师的指导下,建造了“尖峰岭”,意图小孩饱饮乳汁,茁壮成长;后来为了围住风水,族人又在村后苑地周围种植大片沙梨树,小村也因此而得名沙梨园。新学堂即百年老校光祖中学。
田脚村——
田垦八荒,汗滋五谷:早菽尾菽米麦花麦木薯木瓜番石榴;
脚踢七灾,血绘四围:道传颐生奇礼寿田奇智玉田思兰屋。
上联说的是田脚村民种植和食用的植物。明清时期,田脚各姓氏聚族而居,聚居村落包括:以关姓为主的围肚,以叶姓为主的水围,以黄姓为主的永茂,以及清末华侨为主的余生。当时村民以农耕为主。
秀山世居“院墙如城墙”
李中村——
李氏创基,李屋独特,一榕王曾荫顺治黎民;
中村合名,赖温和睦,三姓人同走阳关大道。
李中村有一棵岁的大榕树,人称“榕树王”。树种属小叶榕,高25米,东西冠幅50米,南北冠幅60米,5根枝干,主干周长约12米,需10人合抱。主干底部有个树洞,可容纳5至6人。据村民讲述,这棵大榕树生长于清朝顺治年间。它原有8根主枝干,年被雷击断3根。村民一直把这棵大榕树尊为山神供奉,每逢初一、十五、冬至都提着茶果上香祭拜。
牛湖村——
牛鼻牛皮牛湖,皆源长瀑澄塘得名,三牛开泰茶果香;
姓杨姓林姓李,都为远来异客聚居,四姓联姻婚俗雅。
据林氏族谱记载,牛湖村建于乾隆五十一年(),其祖先林钦公从广东梅州迁移至此。据先辈传下来的说法:当年村后山坡绿树成荫,瀑布飞流,流至山脚形成湖泊。村民牵牛经过此湖,牛会停下脚步闻一闻(闻,客家语是“鼻”)湖水。牛的身影倒映湖中,与山峰绿荫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先辈便为湖(村)取名“牛鼻湖”。后来觉得“鼻”字不好听,改为“牛皮湖”,再后来又去掉了“皮”字,演变成今天的牛湖。
牛背村——
殿元公立村牛背岭,乔木森森遍植李子荔枝树;
孔明灯托福重霄九,口诀朗朗齐闹四月十月节。
牛背立村大约在清嘉庆年间,选址在一座小山岭上,因其地形酷似水牛背,故名牛背岭。年后,简称牛背。
坑梓田园风光
昂俄村——
鹅出中州赖国,老祠昂首北望颍川;
性适异乡冷暖,苦民转运冬生春色。
多年前,赖氏十二世赖世茂从兴宁迁居至沙田钟村(现李中村范围)定居。后向南发展,其子赖世兴在昂俄建祠立村。祖辈人取名昂俄,“昂”同“仰”,斗志昂扬,“俄”同“鹅”,额头高耸,仿佛加了冕。昂俄寓意虽是荒蛮之地,只要吃苦耐劳,终将创造美好生活。
城内村——
好兄弟慧眼识商机,贩稻麻猪粪,富而筑城肚;
新时代土布换靓衫,兴厂房商铺,饱而讲文雅。
乾隆五十九年()前后,坑梓黄氏六世祖维球、维珍、维琏、维瑾四兄弟,在父亲所修祠堂基础上,修筑了城堡式大型围屋秀山世居(坑梓黄氏族谱称“秀山楼”),当地人称“城肚”,意即城墙之内。由于家族人多,只能一部分人住在秀山世居的围堡内,一部分人住在围堡外。年,秀新设立大队时,秀山(城肚)被拆分为两个生产队——以秀山世居的围墙为界,围墙之内称城内,围墙之外称城外。
村里还流传着维球公的故事。维球公在父母去世后,带领3个弟弟,在资金并不宽余的情形下搞起农产品贩运。维球公三个弟弟负责收购,自己负责雇船,将货物运往惠州、龙岗等地销售,再把惠阳的干猪粪和石灰贩运回坑梓卖掉。如果农民一时拿不出购肥料钱来,可先赊着,秋后以谷抵债。这样,一趟水路就双向获利了。手里有了钱,维球兄弟又开始买谷花。穷人向有钱人借债时,债主在水稻扬花时节到田头察看借债人谷花长势,预测其收成的好坏而做出是否借贷、借贷数额决定。城内有不少穷人远赴海外讨生活,维球兄弟则富而愈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兼商人。至七世,秀山世居在坑梓、坪山、惠阳等地的田地已有几千亩,每年可收租谷几千石。据说,当时维球公“家里的碎银都要用缸盛”。
聚龙山公园
龙湖村——
姓罗姓黄相睦而聚,糖厂油坊武馆齐昌,叹灾年地瓜换婆娘;
抗日抗美相继而驱,车间铺头衣食俱旺,赞盛世黄连变蔗糖。
雍正年间,罗氏十三世罗子彦、罗子德两兄弟偕三婶赖氏和一堂兄弟,从广东和平迁居至此建村立业。村前有湖形似牛皮,便称村名牛皮湖。后继用龙田的“龙”字,加上牛皮湖的“湖”字,更名为龙湖。年前黄氏和辛氏迁居过来,后辛氏逐渐迁走。
民国32年(),日军攻打香港,又逢大旱,饿殍遍野,很多香港难民逃亡到龙湖村。一些女子为了生存,只要谁有吃的给她便跟谁做老婆。据说,“一条地瓜就能换回一个老婆”。解放后,许多女子跟着亲人回香港了;也有女子已与当地村民育有儿女,留在村里定居了。
卢屋村——
一茶岭,浑身浙江画南雄画樟木画归善画鸡笼画;
三古井,满口祖宗话客家话南洋话合作化城市化。
卢屋是卢氏单姓居住的村庄。《卢氏族谱》记载,“祖卢愈……自宋钦宗时生于浙江,周岁后,父母携之徙于南雄,乡名石井头者,系卢氏昔之所徙居也。至高宗南渡时,又自石井头来。有三房,卢氏三房同属一脉。一徙于惠州归善(即今之惠阳)之蓼坑,一徙于东莞之樟树,一徙于博罗乌坭塘,未知我鸡笼山开基卢周公自归善之蓼坑而来,抑自东莞之樟树而来,或由博罗乌坭塘而来,俱无可考”。后人面对三个可能来源推测:“归善属本县,蓼坑又与淡水不远,或者从此而迁”。
卢屋村北侧有一小山岭,名“茶仔岭”。村民讲述,卢氏祖先定居卢屋村后,在山岭上种植茶树,便以此命名。
老坑村——
老坑老祠堂,堂内曾奏五族宝器:砻碓磨磙砣,春夏秋冬曲;
祠联祠堂街,街头又迎十国侨亲:黄陈郭张曾,东西南北客。
前辈人用过的那些器具,今已少见。然而,历史文化既是有形的,亦是无形的。血脉所承,源远流长;文化之根,弥久日壮。
来源
金湖岛
作者
胡爱民
年61期|总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