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商界大佬高考往事读大学是普通孩子改变

44年前的那个初秋,一件令无数怀抱着梦想的青年人激动不已的大事正在中国大地上迅速传开。那一年,中断十年的高考终于恢复。其影响正如TCL创始人李东生后来所说,“年恢复高考,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我是受益者”。

翻开历史,我们看到,高考恢复后的那几年,一批后来成为中国商业翘楚的企业家们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在那里,他们学习新知、沉潜、思辨,最终形成独立的自我,世界观与价值观更成熟、先进。多年后,这些经历在他们的生命中开始结出硕果,酝酿出宏伟的商业蓝图。

如果要为这些企业家的人生转折找一个恰当的缘由,答案不仅相同。用友创始人王文京说,“如果没有高考,他很有可能会去工厂做学徒”。大学之必要,在于以大师的学识将专业知识授予学生,在于浩瀚的书籍提供给青年以精神养分。徜徉期间,他们能“明德”(形成德性),“亲民”(使人自新),以至于“止于至善”(达到完善之境)。

大学也就成为普通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任正非、王文京、张近东、俞敏洪、陈九霖、马云、郭广昌、雷军……他们出生平凡,但在大学他们找到了更多可能,发掘出个人的力量,形成了追求卓越的人生信仰。

阅读这些企业家的故事,你会这些人当年的热血感动,那些声音穿越历史,仍然嘹亮地提醒我们,“记住,知识就是力量”“趁年轻要多学点知识,总有一天会用得上”。

当然,还有一个令人不得不服的结论:优秀的人,其实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很优秀了!

01

任正非: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任正非年出生于贵州安顺山区,著名的黄果树瀑布是当地名胜。

50年代末,正值中国饥荒最严重的时期,任正非在家中复习准备高考,饿得受不了就用米糠和菜合一下烙着吃,母亲心疼他,早上经常塞给他一块小小的玉米饼,让他安心复习,“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劳巨大”。

回想起从父母与弟妹口中抠出来的小小玉米饼,他感慨:“我无以报答他们。”

直到高中毕业任正非都没有穿过衬衣,上大学时母亲一次送他两件,他直想掉泪,因为弟妹们会更艰难。

当时家里两三口人合用一床被盖,破旧的被单下铺着稻草,上大学任正非得单独拿走一条,可布票、棉花票还实行管制,没有被单,母亲只好捡毕业生丢弃的几床破被单缝补洗净,这条被单任正非用了五年。

年,按学制,任正非应该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毕业,但当时重庆武斗非常激烈,一切陷入混乱,听说父亲因为历史问题被批斗得很厉害,他扒火车赶回贵州安顺。

父亲怕他受到牵连,让他第二天早上赶回学校,离别时脱下一双旧皮鞋送给他,并再三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回到重庆后,任正非在政治运动的喧嚣和浮躁中静心学习,苦修高等数学、逻辑、哲学,还自学三门外语。

第二年6月,届大学毕业生才开始分配,刚刚成立两年的基建工程兵急需技术人才,任正非因刻苦好学脱颖而出,此时父亲的问题还没有定论,他没有受到影响,顺利穿上军装。

参军不久,他就随部队加入一项代号为的军事工程,这是为建设战略大后方的军用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进行三线备战的重点工程之一,地点就在贵州安顺。

虽然贵州安顺是任正非人生早期最重要的发祥地,但每次离开和归来,他都能发生蜕变。其中最重要的人生跃迁,无疑是高考上大学。

02

李东生:趁年轻要多学点知识,总有一天会用得上。

任正非无疑是幸运的,比他更晚上高中的人将承受时代变革带来的绝望。

年6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废除高考制度,这一中断就整整十年,一代人的命运由此改变。

直到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邀请30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座谈会,他在会上一锤定音:当年恢复高考。

消息传到广东惠阳马安农场,下乡知青李东生刚过完20岁生日。三年的下乡生活磨练了他的耐心和韧性,尽管每日手不释卷,但他从未奢望有朝一日能上大学,因为出身不好,他说:“没有想过会有考大学的机会,因为当时上大学,只能是推荐。”

对于得知恢复高考喜讯的情景,李东生永生难忘。

那天,他像往常一样在农场劳动,突然有人喊他:“李东生,有人找你!”于是他赶忙回到宿舍,居然是下乡之前的温老师来了,还未等李东生开口,温老师就一脸兴奋却满怀希望地说:“我专门来告诉你,要高考了,你赶紧准备吧!”

温老师是李东生下乡之前的高中老师,那时人人都深信“读书无用”是“真理”,唯独温老师总苦口婆心的劝导学生:“趁年轻要多学点知识,总有一天会用得上。”

当李东生得知老师骑15公里的自行车专门赶到农场只为第一时间告诉他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唯有立即找来书本好好复习,争取考取大学回报恩师。

这年的冬天冷得出奇,李东生所在农场的知青被调去参加挖水库的大会战,他回忆说:“外面在刮大风,在工地上住着一个茅棚,茅棚里面就刮小风。

茅棚没有电,就点一个煤油灯,在那里看书,为了让煤油灯亮一点,我们用纸卷一个筒,罩在煤油灯上面,火苗可以大一些,亮一些。

“这样看书,很艰苦,很艰苦”,此时距离高考仅两个月,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农场规定所有人不许请假复习,李东生只得晚上点煤油灯学习,周末骑自行车到城里找高中老师辅导。

年12月10日,全国多万来自工厂、部队、农村的青年人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奔赴考场,由于准备仓促,加上报考人数大大超出预计,教育部门居然连印刷试卷的纸张都凑不齐,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李东生进入的考场是一间狭小逼仄的教室,“骨瘦如柴”的课桌看起来十分脆弱,他谨小慎微,总担心稍稍用力就会把桌子压垮。

第二年春天,27.3万年轻人步入生机勃勃的大学校园。李东生榜上有名,他以物理、化学考分惠阳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华南工学院(年改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录取,也是当年全农场50多名知青中惟一考上大学的人。

回首这段经历时,李东生感慨说:“年恢复高考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我是受益者。

当年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就在讨论,11年没有高考,教育的断层会对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如果不恢复高考,这种影响会更大。因此从我个人来讲,十分感谢邓小平。”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李东生于年春天成为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的一员,“”是无线电专业的代号,两个班一共80名学生,年纪最大的40岁,最小的18岁。

后来威震中国家电行业的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康佳集团掌门人陈伟荣以及TCL董事长李东生三人均出自同一个班,绝无仅有。

鼎盛之时,三家公司的彩电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故而被业界称为“华工三剑客”。

03

王文京:人的一生就应该像那些享誉世界的企业家一样,不能平庸地活着。

年高考重启,正在江西上饶县中读高一的王文京非常兴奋,他感觉人生充满希望,开始拼尽全力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走出大山。

有一次,哥哥王文泉来县城办事,顺便到学校看看他,找遍宿舍都没找到,结果发现空荡荡的教室里只有弟弟一人还在用功读书。

年,15岁的王文京顺利考入江西财经大学。消息传回塘里,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要知道,塘里这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沟那么多年下来,只走出过两个大学生,一个是王文京的父亲,另一个就是王文京。

在江西财经大学(简称“江财”),有的同学已30岁有余,早已成家立业,如果没有高考,他们将在下乡的地方度过余生,国家也不可能收获众多人才。

王文京说,如果没有高考,他很有可能会去工厂做学徒。

王文京大学期间学习非常刻苦,不怎么喜欢运动,偶尔下下棋,打打乒乓球。

吴政平印象最深的是:尽管家境不好,王文京还是省吃俭用攒了35块钱,从师兄手里买了一台二手的半导体收音机,每天晚上都抱着半导体躺在宿舍里听美国之音。

15岁的学生对未来究竟有多少理解?学了半年财经,王文京还去问老师,为什么有会计。

幸运的是,到了第二学期,“江财”大开设计算机课程,主讲BASIC语言(一种直译式程序设计语言,初学者的全方位符式指令代码),王文京一下子找到了兴趣所在。

没计算机课的时候,王文京喜欢看书,他自称读过一套书,共20本,里面详细介绍了美国10位企业家和日本10位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像美国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金融大王JP·摩根、杜邦家族,以及日本三菱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等,王文京都如数家珍。

那些企业家的故事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将王文京牢牢吸引住了。王文京觉得,人的一生就应该像那些享誉世界的企业家一样,不能平庸地活着。

财务、编程、创业三件互不相干的事情放在一起,似乎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这为王文京后来创办用友提供了重要基础。

年的夏天,绿皮火车经过29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从江西南昌一路北上,缓缓开进了北京城。

这是王文京第一次走出江西,他被分到国务院直属机关工作,整个乡里都轰动了。

上北京的这一天,乡里的领导专门找了一辆大客车,把王文京的亲戚朋友用客车一块拉到上饶,送他上火车去首都。

命运总是无法捉摸,王文京进京,从此迎来人生波澜壮阔的新局面。

04

张近东:能够尽快地养活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

苏宁创始人张近东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努力学习考入大学。

年9月,张近东以优异成绩被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

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是主要的被迫害对象,这使得教师的数量锐减,年恢复高考后,师范院校成了国家培养的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生会优先分配工作,成为有稳定收入、受人敬仰的教师,张近东回忆说:“能够尽快的养活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

基于这个目的,他选择了南京师范大学,并选择了当时最热门的中文系。

上学期间,每年3月张近东都会联系几个同学,发起“学习雷锋做好事”活动,他以这种形式为自己过生日。做好事之余,他也提醒自己,要学习雷锋在上学期间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

张近东是个低调稳重的人,他上大学的经历很少被公开报道,有媒体寥寥几笔交代说:“四年大学生活将张近东打造成出口成章、吟风诵月的年轻才俊。”

作为中文系学生,出口成章合乎情理,但张近东的演讲才华并不比其他企业家突出,不过他对文字要求严格却是事实。

据同事讲:张近东对文字很较真,平时工作中提交的文档中如果有一个错别字,他也会挑出来。苏宁集团的歌词,就是他逐字逐句、多次修改之后敲定的。

了解张近东的人都说,在他身上有着矛盾性格的巧妙组合:既心细如丝,又豪爽不羁;既勇猛刚烈,又温情感人。

说他心细如丝,这与他在南京师范大学的学习经历密不可分,大学期间,他一直以“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矫正错别字这种基本技能当然不在话下。

说他豪爽大方,是因为张近东极其重视回报社会,尤其重视帮扶贫困孤儿、低保户、五保户、福利院和孤独院等弱势群体,联想到张近东的孤儿出身,这些举措就很容易理解。

年,张近东大学毕业。这一年,第一批下海经商的热潮席卷全国。

依照当时的政策规定,张近东这批毕业生将会被安排到学校当老师。这是同学们梦寐以求而又认为理所当然的职业,但是张近东并不这么想,少年时代的致富梦想一直鼓励他重新选择道路。

按规定应该被分配到教育系统,但张近东主动要求进入企业工作。当时很多同学对此都不能理解,认为他放着好日子不过,自找麻烦。

然而张近东心里明白,经商的热潮让他不再甘于做一个朝九晚五的老师,他想尽可能离时代的浪潮靠近一些。

年9月,张近东被分配到南京市鼓楼区一家名叫“豪威集团”的区属国有企业,当一名文员。

05

俞敏洪: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咱农村人最坚定的梦想就是死也要成为城里人。

俞敏洪经过三次高考才考上大学。年,俞敏洪第一次参加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名落孙山;第二年,他再次参加高考,英语考了55分,再度落榜。

两度高考失利对俞敏洪打击很大,同村跟他一样两次高考失败的一个同学已经决定在家务农了,想到未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对父母说:“我想再考一次。”这一次,俞敏洪考上了北京大学。

持之以恒、坚定执着的俞敏洪终于实现理想,这还得感谢英语老师的鼓励。

“任何年代,只要考上大学,就会由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咱农村人最坚定的梦想就是死也要成为城里人。”

老师当年的话俞敏洪记忆犹新,“我们班的同学全都参加了高考,没人放弃,即使没有考上大学,将来种地的时候,也会自豪地说曾经为自己的梦想奋斗过。后来我热爱英语,和对这位老师的崇敬密切相关”。

高考分数出来后,俞敏洪超过北大录取分数线7分,但他不敢填报,很多比他分数高的同学都没敢填北大,还是老师替他在“第一志愿”写下“北京大学”四个字。

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俞敏洪仰天大笑,然后痛哭流涕,那情景与“范进中举”别无二致。

年9月,俞敏洪穿着打了补丁的白衣蓝裤,挑着扁担,背起行囊,平生第一次坐火车,到北京大学西语系报到。

进入燕园,俞敏洪感觉眼睛都不够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那么新鲜,可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也让他清醒,同学们都穿着得体,脸色白净,而他一身泥土气息,显得太另类。

满脑子“天之骄子”的自豪感顿时烟消云散,俞敏洪第一次感到自卑,打击就此开始。

在全班同学参加的第一次班会上,同学们都站起来做自我介绍,轮到俞敏洪,他性格腼腆,从没有当众讲话的经验,全身都绷紧了,说话结结巴巴,话音未落,主持班会的班长、后来新东方创业元老王强插话道:“哎,这位同学,我说你能不能不讲日语?”

同学们哄笑起来,俞敏洪尴尬的坐下,因为乡音浓重,普通话非常不标准,同学们都没有听懂俞敏洪在说什么。

很长一段时间里,俞敏洪害怕跟同学讲话,他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沉默,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俞敏洪的班上只有他一个人来自农村,家庭条件最差,因此,他的穿着常被人嘲笑,“大补丁”的绰号不胫而走。

上体育课时,老师会吼一嗓子:“大补丁,来做个动作。”每到此时,都会引起在场所有人哄堂大笑,俞敏洪脸臊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在北大的五年间,俞敏洪过得非常煎熬,屡遭打击,经常没有尊严,更谈不上浪漫。

刚开始听说班上50人男女性别比“一比一”,俞敏洪非常兴奋,可是五年下来,没有一个女生拿正眼看他。

口音、穿着是客观条件决定的,这些委屈俞敏洪可以忍受,最让他无法释怀的是学习成绩竟然垫底,尤其是英语。

俞敏洪的高考英语成绩其实很不错,进校时被分到A班,可一个月后就被贬进C班,因为他一直学的是“哑巴英语”,听、说能力太差。

除英语之外,俞敏洪其他科目也不理想,俞敏洪回忆说:“那些同学平时看着学习也并不怎么认真,但一到期末考试就能考出好成绩,我每天学习时间都要比他们多两三个小时,但每次期末考试都是在全班倒数几名。”

大三这年,俞敏洪酷爱阅读《红楼梦》,读到林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嗽”的情节,哀叹她因肺结核早逝的红颜薄命,竟不由得惊惧,因为他自己也在间歇性咳血。

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患有肺结核,必须马上住院。

俞敏洪不敢相信事实,他告诉医生:“我这么年轻,怎么会得肺结核呢?这简直太可怕了!”

医生回答:“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群体,以你现在这种心理状态、心理承受力,得肺结核的概率很高。”

此后一年多时间内,俞敏洪长期“面色苍白、身体消瘦,阵发的撕心裂肺的咳嗽”。

他不得不休学一年,躺在北京西郊妙峰山脚医院治疗。这里宁静空旷,秋风萧瑟树叶飘落时,俞敏洪心中无限悲凉,深感绝望。

山脚下有一座纪念辛亥革命烈士的纪念碑,镌刻有冯玉祥将军题写的“精神不死”四个大字。

俞敏洪回忆说:“每当感到绝望时,我就逃出病房去爬那座小山,然后坐在石碑前,安安静静地发呆,默默流泪,在泪眼迷蒙中感受‘精神不死’四个字带来的震撼、洗礼与振奋。”

因为患病休学,俞敏洪只好从级转到级,悲哀的是,聚会时两届同学互相问候,却没有一个人看望俞敏洪,大家都认为俞敏洪不是自己的同学。

这让极度敏感的俞敏洪感到悲伤辛酸。痊愈之后,由于服药过多导致血液浓度改变,俞敏洪脸上布满疮疤,这让他更加自卑,直到毕业都少言寡语,形单影只。

正因如此,在北大五年间,俞敏洪练就通过观察别人表情和语言判断心理的能力,他自称90%的情况都不会失误,可以通过眼神、表情、言语判断对方在想什么,要干什么。

他解释说:“因为你敏感、自卑,不相信自己,你就会下意识地对别人的言行保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63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