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的黄花岗烈士陵园,始建于年。是为纪念年4月27日,中国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陵园建成后,当时政府规定不得附葬,就是说,后来牺牲的烈士不能再葬于此处。但是有一个人特殊,他就是邓仲元。国民党有感于邓仲元在辛亥革命中的功劳太大,孙中山特许将邓仲元的陵墓设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邓仲元究竟有怎样的功绩。
邓仲元邓仲元生于年,原名邓士元,别名邓铿。生于广东梅县丙村镇金盘堡,长于惠阳淡水(今惠阳市淡水镇)。七岁入学,青少年时期便接触到革命思想。年,19岁时入广东将弁学堂,不久之后秘密加入同盟会,进入革命阵营。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年,当时为陆军小学堂学长的邓仲元加入广州新军,参加了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逃往香港。辛亥革命爆发后,邓仲元与陈炯明在广东惠州响应。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仅带领百余人的大队冲破六百清军防守的馒头岭(今文头岭),最终光复惠州。由于他作战英勇,指挥能力突出,年广州军政府一成立,邓仲元就被任命为陆军司司长兼稽勋局局长,军衔为陆军中将。
当时的广州都督胡汉民非常器重邓仲元,要把亲妹妹嫁给他。邓仲元怕别人说他高攀富贵,于是婉言谢绝。
胡汉民(右)与蒋介石(左)邓仲元人生中有两个重要转折点。第一个是年反袁失败后,他逃到日本,加入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从此,邓仲元一直坚定地站在孙中山身边。孙中山也对邓仲元委以重任。后来反袁斗争、护法战争、援闽战争等运动中,邓仲元劳苦功高,打了无数硬仗。当时孙中山引为肱骨的人有三个,分别是朱执信、廖仲恺、邓仲元。而朱执信、廖仲恺是政治活动家,唯有邓仲元懂军事,是极有可能继承孙中山衣钵的人。
孙中山邓仲元人生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年。因为这一年,邓仲元组建了对中国近代史,有极深远影响的粤军第一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只看一下粤军下辖的军官名单就知道了——李济深、叶挺、陈诚、薛岳、罗卓英、邓演达、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陈可钰、黄镇球、张发奎、黄琪翔、张云逸、叶剑英、余汉谋、李汉魂、戴戟、李章达、梁鸿楷、陈济棠、邓世增、邓龙光、缪培南、李扬敬、徐景唐、香翰屏、朱晖日、钱大钧等等。这几十名日后叱咤风云的国共将领,都出自粤军第一师,也都出自邓仲元门下。这些将领后来虽然因时局变化,时有互相为敌的情况,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曾是邓仲元的部下为荣。
叶剑英(右)与毛泽东(左)粤军的组建其实颇有偶然性。年,当时广东省长朱庆澜受到桂系军阀排挤,决心辞去省长一职,他将省防军二十营交给孙中山,这是孙中山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也就是粤军的前身。孙中山将此部队改编为粤军,任命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陈炯明是书生出身,不懂军事,所以粤军的实际领导是邓仲元。
陈炯明邓仲元待人宽厚、律己廉洁、赏罚分明,他管理下属必以身作则,每逢战事必亲临前线,所以部下都很钦服。邓仲元活着时,陈炯明和孙中山发生矛盾。陈炯明想“联省自治”,拒绝北伐,其实是想割地当土皇帝。孙中山主张“三民主义”,要“联省北伐”。粤军内部自然也分成两派,矛盾日趋尖锐。但是只要邓仲元在,粤军内部没有任何人敢于激化矛盾。邓仲元在粤军内部有无可置疑的威望。
年3月,邓仲元遇刺身亡后,粤军第一师的悲剧随即到来。邓仲元以后,其手下战将各奔东西,再没人能将粤军第一师整合在一起。这支部队不断分裂,一部分跟随陈炯明,一部分跟随孙中山。
跟随陈炯明的那支,随着陈炯明的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跟随孙中山的那部分,日后发展为威名赫赫的北伐四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又分为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叶挺四部分。
叶挺其中陈铭枢的第十师发展为第十九路军,是淞沪抗战的民族英雄部队。陈济棠的第十一师发展为第八路军,是南天王陈济棠主粤的根基。张发奎第十二师则继承四军的番号,仍然称为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在北伐后扩编为五个团,是南昌起义的主力,成为解放军的创建者。单从这些对后世影响看,说邓仲元是民初第一将军,丝毫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