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罗浮山,南临大亚湾,惠州在隋唐时就是“粤东重镇”,素有“岭东雄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句“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多少道出了这座千年古城的荣光和气场。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惠州积攒了厚重的文化家底。如今,这笔文化遗产被重新挖掘和传承,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人们的目光,本期南方号为您解码惠州古城新貌。
整理:谢志清
“山水客厅”将盘活文化资源
对于热情好客的惠州人来说,家里没有客厅是万万不行的,不久的将来这座城市或将有“山水会客厅”。
南方号“惠州发布”介绍,《惠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桥东桥西及西湖)保护提升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专家评审会于日前召开。规划提出,要打造惠州中心城区的“山水客厅”和惠州市民的“乐活家园”。
4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历史建筑95处。控规范围内,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秀美的山水资源,拥有众多广府、潮汕、客家等风格的特色建筑,是惠州历史城区的重要载体。
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年,成功摘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惠州加大资金投入对历史城区进行修缮和保护,并出台实施了《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随着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脚步提速,老城品质提升需求已经相当迫切。
一边是历史城区的保护,一边是老城品质的提升,如何同时兼顾?惠州的答案是:打破“孤岛式保护”,通过盘活文化景观资源,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瞄准文化窗口,规划提出以古城为核心,在古城西湖以及周边区域构建“文化径”,链接古城和西湖周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条“文化径”全长17公里,连接丰渚园、中山公园、东坡祠等城市重要开放空间,丰湖书院、金带街、水东街等文化景观资源,形成古城西湖的特色展示系统。
为了激发老街巷新活力,规划建议对金带街等“通江连湖”传统街巷进行保护和改造,增加慢行空间,提高街巷活力。同时,充分利用惠新西街市场等重要文化遗产、商业空间和其他公共空间,将城市活力通过滨水引入城市内部,塑造富有活力的古城公共空间。
不仅如此,水上水岸等空间的功能也将得以延伸。
规划突出惠州“一街挑两城,山水傍城湖”的格局,在五湖水面基础上,打通堤岸水道,恢复西湖沿线丰湖渔唱、黄塘晚钟、山寺岚烟等文化景观,重现“五湖泛舟”的西湖活力。同时,利用山水环绕的景观环境和码头驳岸、书院等文化遗存,积极提升滨水空间功能性,扩展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熙湖门美食街计划春节前启用
到惠州游玩,除了走街串巷品读文化景观,尝一尝当地特色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快,惠州市民和游客就有新去处。
南方号“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介绍,由桥西市场升级改造而成的西湖小吃第一街——熙湖门美食街正在施工建设中。这里将打造成惠州旅游休闲夜市一条街,计划在年春节前启用。
熙湖门美食街坐落在5A景区惠州西湖正门对面的桥西市场。二十世纪至50年代初,这里是惠州第一市场,80年代改建成桥西市场,人称“小香港”。年,桥西市场升级改造被列为惠州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工程之一。
桥西市场位于惠州市区历史文化古街的中心,通过升级改造,这里可以跟西湖苏堤、金带街、朝京门遥相呼应,再现南宋时期的风情风貌,让市民及游客感受到惠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惠州文化旅游的一个窗口。
美食街将引进惠州本地及东江流域的小吃,比如东江盐焗鸡、西湖东坡肉、罗浮山山水豆腐花、横沥汤粉、惠阳黄金酥丸、龙门米饼、惠城阿嬷叫等。不仅有本地美食,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也将在这里汇集。北京烤鸭、上海小笼包、东北关东煮等,还有香港茶点、台湾风味小吃、韩国料理……逛一条街就能吃到南北各式风味美食,体验不同的人文风情。
作为惠州主要夜市之一,熙湖门美食街与其他夜市设置临时性摊位不同,其店铺、摊位都是固定的,不受季节的影响,开街后白天、晚上都可以营业,市民和游客轻松实现“一街走尽,味嚼九州”的目标。
美食街还与惠州西湖景区构成一体,形成互为依托、紧密相连的格局,将整合打造成集旅游、商业、民俗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及强大的引力。
目前,熙湖门美食街店铺正在紧张地装修中。作为惠州首条规范、集中、统一管理的小吃街,它承担着传承老字号、传播特色文化的重任,其经典设计、精工制作将成为惠州西湖旅游的一大亮点。
惠阳淡水古墟变身活力新城
老城市场“蝶变”,惠阳古墟“新生”。
经过70年的发展,惠阳淡水街道从一个县城古墟,变身为惠阳区乃至惠州市有名的活力新城。南方号“惠阳发布”解码了淡水的发展路径。
清晨,列车从惠州南站出发,淡水黄金酥丸、客家凉帽从这里运向沿线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打着“飞的”降落在惠州机场航站楼外,半个多小时就能抵达淡水老街。
上午,穿梭在金惠大道的上班族脚步匆匆。在淡水各大产业园里,车辆穿行如梭,年轻人寻找着奋斗的“金钥匙”,企业播撒着发展的“金种子”。
目睹这样一幕幕场景,或许你很难想象以前这里只是一个小墟场。
相传在宋末年间,淡水名为“上墟”,后改名“锅笃镇”。到了明朝,为了警卫海疆,设置淡水卫城,至清朝乾隆初期,这里形成了较大的集镇,改为淡水墟。鸦片战争后,淡水成为惠阳和香港贸易进出口的地方,商业贸易发展较快,形成了大鱼街、猪行街、灯笼街和米街等商品交易专业街道。
繁华的商贸流通,带旺了淡水老街。淡水老街紧邻淡水河,是天然的码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淡水河上有多个码头,物流兴旺,大米、土特产等货物在淡水老街集散,通过水路运送到珠三角各地,是当时惠阳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淡水老街商贸发展愈加成熟,但因为各种因素,淡水老街也走向了衰落,多条街道曾一度改名,直至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恢复原名。
前些年,淡水老街成功创建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了街道和历史建筑,街巷外观仍有当年辉煌时期的轮廓,米街脚下的青砖石依旧光滑,在时光的侵蚀下,它依然从容。
进入新时代,随着淡水城市化进程加快,淡水商圈由“单核”演变为“多核”,天虹商场、印象汇、COCO商场、万联商场等大型商贸综合体布局淡水,沃尔玛、家乐福、永辉等知名超市也纷纷落户,为淡水商业带来了更多活力。
未来,淡水街道将围绕助力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目标,加快实施“一心一区两基地”战略,从“强基层、善治理、建新城”三方面发力,打造一座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魅力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