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记忆第二季第五站王桐山村弥漫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聂灿通讯员肖更浩

发现城市文化脉络,传承深圳历史记忆。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共同举办的“深圳记忆”第二季文化探访第五站开启。这一次,我们继续在美丽的大鹏新区流连。探访之处——王桐山村风景秀美,风光宜人,连空气都透着一丝香甜。所到之地,满眼皆翠,好一派恬静的客家古村风光。

“深圳记忆”是深圳图书馆着力打造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品牌,自年末正式启动,旨在保存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通过采访征集、拍摄纪录片、举办展览、建设数据库等形式,加大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力度。

年“深圳记忆”文化项目,以深圳社区村落为对象,将蕴含在村落中历史沿革、名人掌故、非遗民俗进行深度的走访和挖掘。深圳图书馆馆员与文化记者同行,希望通过文献研究、实地探访、人物口述等方式多层面的整理记录,讲述历史的同时,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承载和传承地方文化,让更多深圳人了解这片土地上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传统。

钟氏宗祠:见证数百年村史

钟氏大宅与“天一涵虚”炮楼

此次探寻,当地颇有威望的钟宝武老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这位老人出生于年,15岁参加革命,是地地道道的王桐山人,在此生活了近百年时光。

钟老告诉记者,钟家是“革命家庭”,全部青年加入曾生领导的华南革命武装,他遵照大哥钟原之命留下来做情报工作,同时照顾年迈的父母。解放初期,钟老曾担任大鹏区东涌乡乡长,后调到惠州,先后任惠阳县文化馆馆长、广播站长。现在,95岁的钟老过着平和富足的晚年生活,他是钟家现今最年长的长辈,在大鹏广受尊敬。

钟宝武老人接受采访中

钟老院子里种有一棵古荔树,树干遒劲,枝繁叶茂。时值荔枝挂果的季节,一串串,红通通,煞是好看。钟老告诉我们,王桐山村位于大鹏新区大鹏办事处王母社区,建村时间大约在清康熙年间,是钟氏家族的居住地,别名钟屋村。

王桐山村有一说是因山上种有许多王桐树而得名,史料中有这么一段记载:“钟氏源起春秋,祖籍颖川。五世鸣瑞公,明朝卒属南下,选宝安大鹏名胜‘三亲石’下宝穴灵地‘王桐山’,建基立业。先贤鸣瑞公,创基王桐山,继往开来,天佑荫庇,业兴丁旺。”

钟氏家族南下的迁居历程,也如古装剧般精彩。相传,钟氏祖先原是明朝朝廷命官,万历年间因得罪阉党举家从河南登封南逃,沿广东福建一代流散,其中最重要的一只流散在大鹏半岛最南端的西贡村。直至清朝初年,钟氏大部分族人才迁至农商较为发达的大鹏圩镇王母一带,分别建了王桐山、松山下、红屋瓦3个村落,其中最主要的村落就是王桐山村,这里至今还保存着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年)的钟氏宅第。

“天一涵虚”碉楼:大鹏最早的学堂

一行人兜兜转转,流连忘返。所见,除了古树参天,水草丰美的自然风光,王桐山村内古拙气派的明清建筑群,规模洪大,气势雄伟,保存完整,让人心生敬畏。

钟老表示,在王桐山村,名气最大,且颇有特色的当属“钟氏大宅”和“天一涵虚”炮楼。

“钟氏大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一座祠堂住宅合一的民居。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三进二天井,大宅通面阔21米,进深32.5米,为砖木结构,有照壁、门房、院墙和两层哨楼。走进钟宅,建造时的精巧匠心处处可见。建筑结构山墙呈檩,从门厅、中庭到祠堂,沿途能看到工艺细致的木雕、砖雕、彩画及灰塑。仔细一看,这些图案上还刻有贴着金粉的“百子千孙”、“长命富贵”字样和八卦图,颜色以绿色为主,紫蓝色、土黄色为辅。祠堂中有一面几乎覆盖了半面墙的神龛,镂空木雕图案,供奉着木制的钟氏祖先牌位,令人称道。专家、学者到访后,无不赞叹其规模和精美程度。

在钟氏大宅后侧,就是远近闻名的“天一涵虚”炮楼。“天一涵虚”,顾名思义就是“天下第一”和“山高水阔”的意思。楼高四层,巍峨耸立,当时是整个大鹏最高的建筑。整堵古楼墙以花岗岩条石砌筑,墙垣是用浓灰沙拌糯米饭舂成,非常坚韧。此外,炮楼四壁还有多处望窗和用自制土枪打出来的“炮眼”,现在仍清晰可辨。楼顶为拱形,四面滴水,套瓦重檐,飞桷流丹。朝东面的檐下,“天一涵虚”四个斗大的欧体楷书苍劲雄健。

据介绍,炮楼建于清乾隆年间,于年重修,距今已有年的历史。除了防卫,这座炮楼还曾是一间私塾,是大鹏最早的学堂。由宗族出面延请名师,远近学子纷纷慕名而来,“上世纪初,不少大户人家的小姐甚至会坐着轿子从周边地区赶过来上学,场面热闹。这里不仅为家族蓄养血脉,也是当地的精英摇篮,当年大鹏地区的革命骨干袁庚、钟原、蓝造等人都曾求学于此。”钟宝武说。

“从隆隆炮火到朗朗书声”

矗立巍巍炮楼的王桐山村,如今再次迎来朗朗书声。在深圳书界颇负盛名的“我们书房”,从年春,迁居至此,已有四个年头。它是深圳第一家开在写字楼内的“二楼书店”,最早设于福田,后辗转搬迁到蛇口,年5月到王桐山老区3号扎下书寨。书房由一栋长租三层农民房屋,前后两院组成。书房主人王宝珍曾说“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我们书房”一角

这是一间拥有两万册私人藏乡村书房,更是一间私人图书馆。曾获深圳读书月第四届领读者大奖“阅读空间奖”提名奖。年4月,国务院参事张抗抗,樊希安在参加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翌日曾到访该处。

如今,“我们书房”不仅坐拥丰富藏书,更成立了“乡村读书会”。读书会由王宝珍、徐斌、邬晓莉、苏拉四位女士发起,每月组织读书活动一次。即使是疫情严重期间,也坚持线上分享,从未间断。四年来,“乡村读书会”分享了一百多本书。分享嘉宾不限年龄,不拘行业身份,都是爱书之人,且各有趣味;分享内容从经典到流行,从文学到哲史政经,丰富多彩;分享地点从王桐山村到各处书友们提供的读书场地,各具特色。(图片由肖更浩、陈顼颢拍摄)

审读:喻方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31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