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赤
以自然村为单位,大浪辖区内的古村落有20个:浪口村、上横朗村、下横朗村、龙华老墟、元芬村、赤岭头村、龙胜堂村、陶吓村、上早禾坑、下早禾坑、石凹村、赖屋山、三合村、潭罗村、鹊山村、水围村、罗屋围、黄麻埔、上下岭排、新围村。
这些村庄有的在清朝初年的县志里就已经出现,康熙《新安县志·地理志》卷之三《都里·六都》记载有“缘分村”“石凹村”“乂坑村”“横眉村”。“缘分村”即今天的元芬村,“石凹村”与今天的村名相同,或作“石坳村”。“乂坑村”可能是“早禾坑村”的初名,即收获水草或早稻的坑,“乂”通“刈”,《诗经·周南·葛覃》:“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说文解字》:“乂,芟草也。”“横眉村”即“横朗村”,“眉”与“朗”形近而误,“横朗”又作“横蓢”“横浪”。这四座村庄在清代康熙以前甚至在明代就已经立村。
上下横朗位于大浪街道辖区中部,属同胜社区,分为两个居民委员会。上横朗村中居民主要姓廖,下横朗村中居民主要姓钟和姓张。关于横朗立村有一个传说:自古以来在阳台山下,都是片片原始森林,高山峻岭,巍巍矗立。其中阳台山七娘岽西角山脉有如翻波逐浪,飞泻而下,忽而有一座雄伟山峰横空出世,形似一条栩栩如生的猛虎,挡住行人去路,路过之人要多走弯路绕过横山,故人们称之为横朗岭。明朝末年有一位地理师赖布衣来看风水,指出此种地形名为“猛虎跳墙”,风水上佳,宜于立村,乃名村为“横朗”。
比较可靠的记载来自《横朗钟氏族谱》(今未见),钟氏在清朝康熙中期进入横朗。本地始祖钟日高原籍在惠阳,带着儿子一起在石龙搞杉木运输工作,得友人之托,从石龙运杉木到龙华清湖地区的水浸仔。工作之余,观察此地风景优雅,水运方便,天然条件极好。由于在惠阳人口发展受到局限,钟日高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清湖绅士廖马留,决心来此地发展。当时廖马留为了发展清湖经济,同时也是协助政府在迁海复界后进行招垦,正在劝导客家人前来垦殖创业。日高公向廖绅士表达来此地发展的决心,得到廖马留的赏识,遂指引他到“猛虎跳墙”的横朗创业。钟氏父子亲临勘察,发现横朗一带地形秀丽,适宜种植创业,有利于生息,于是举家迁入,是为开辟横朗之始祖。横朗就此成为客家人钟、张、彭、廖、黎、温、邓七姓进入龙华的又一个较大的山村。现存的《新安县志》也可以佐证钟氏家族在康熙中期进入横朗的历史。康熙《新安县志·地理志》卷之三《都里·六都》记载有“横眉村”。其前面是“缘分村”,后面有“石凹村”。“眉”与“朗”形近而误,“横眉村”即“横朗村”之误。嘉庆《新安县志》卷之二《都里·官富司管属客籍村庄》的记载也有“蓢口、石凹、蕨岭、西坑、横蓢、赖屋山”。
钟姓大规模迁入广东是宋朝神宗年间,当时的朝官钟友文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触怒龙颜,被下圣旨要诛九族,钟氏于是大举南迁避难。到了宋孝宗时期,朝廷为钟友文平反,其后辈子孙钟天柱被派到广东任镇蛮大将军,钟姓由此在广东成为望族,分布至广东各地。下横朗钟姓便是钟天柱的后代。在钟姓之后,廖氏迁入横朗北部,发展为上横朗村,横朗老村就被称为下横朗了。-06-:00:00:0朱赤古村落系列之上下横朗村/enpproperty-06-:00:00:0朱赤content_.html1古村落系列之上下横朗村/enpproperty本文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