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环境铁腕治污拆违清除城市毒瘤

金秋十月,微风拂过,位于惠城区水口街道新开河右岸的洛塘渠,水面泛起了一阵涟漪。洛塘渠的水还比较黑,微风中夹带着一股泥腥味。但对于周边生活的居民来说,经过两三年的整治,已经明显好很多了。要把惠州打造成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就必须拥有优越的发展环境。今年来,惠州在继续大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的同时强力推进“两违”整治,以铁腕手段摘除城市化进程中的两大“毒瘤”,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腾空间。●南方日报记者叶石界卢慧消除黑臭荒滩变公园提升城市颜值进入21世纪后,水口街道踏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工业的兴起、人口的集聚,让这片土地成为经济热土的同时,水渠也被污染了。年3月,惠城区决定投资7.36亿元,从防洪排涝、水质改善、景观美化和道路交通4个方面推进洛塘渠的整治。经过整治,这条臭水沟的黑臭终于开始扭转。在整个惠州,洛塘渠不是个案。产业项目密集落地、人口持续集聚催生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这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相当普遍的现象。“水污染问题不仅是惠州环境治理的难点,也是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短板。”广东省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大磊分析说。实际上,惠州的水污染治理任务依然非常重。惠州今年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是: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达标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7.8%,即9个国考省考断面中7个达到或优于Ⅲ类;全面消除劣Ⅴ类国考、省考断面。河道水网,是一个城市最直观的形象窗口。除了江河“大动脉”,城市里河涌等“毛细血管”的环境如何,不仅关系着城市颜值,也是评价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近年惠州投入大量资源治水,其中位于江北街道的望江沥,已经成为一个样板——原本养殖场污水横流的荒滩死水,变成了干净宜人的生态公园。由于融资模式等因素,其他河涌的整治目前虽然也在进行当中或者即将启动,但整体进展还比较慢。让市民期待的是,未来惠州能否早日让更多受到污染的水体重返清澈,让黑臭场地变身宜居的乐园。加强执法保护“惠州蓝”提高城市吸引力3年前在天津读完大学后,小刘来到惠州,在惠城区的一个事业单位上班。“惠州的空气很好,闻不到异味,也很难看到灰霾,山水丰富,非常宜居。”说起在惠州居住的感受,小刘的评价里是满满的归属感。放在全国大中城市来看,“惠州蓝”“惠州绿”也是这座山水型城市的“金字招牌”之一。数据显示,今年1—8月,惠州市市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为97.9%,较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优越的生态环境,让惠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价值和地位得到凸显。如何继续擦亮这块金字招牌,却也容不得松懈。惠州去年印发的《惠州市年蓝天保卫战行动方案》,就提出了建立蓝天保卫战“1+20”作战方案体系,今年继续推进工业锅炉整治等系列工作,常态化开展工地扬尘专项执法行动。从10月开始,惠州4区(惠城、惠阳、大亚湾、仲恺)全面启用全密闭式智能环保车进行土方运输,禁用旧式泥头车运输。10月15日,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还启动了全市统一清查大行动。该局执法监督一科科长黄坤明表示,接下来将加大监督力度,对施工工地进行督察和暗访,对发现的问题,立即要求辖区县区城管执法局立案查处。吴大磊表示,惠州要继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提升高品质生态环境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引进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端要素。疏堵结合整治“两违”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影响城市环境和生活品质的,除了污染,还有“两违”。“两违”现象的大量出现,导致土地无序开发和规划建设的杂乱无章,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和建设、征地拆迁和社会安全等工作,成为阻碍城市发展进程的一块“顽疾”。今年3月份开始,惠州启动了大力度的“两违”集中整治工作。其中第一轮重点对六类“两违”建筑予以重点打击;第二轮则将小产权房、违建别墅和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两违”列为重点拆除对象。数据显示,截至10月12日,全市今年累计拆除“两违”建筑.51万平方米。其中龙门县.26万平方米,惠城区.57万平方米,仲恺区.43万平方米,惠东县.12万平方米,大亚湾区50.46万平方米,惠阳区.02万平方米,博罗县.65万平方米。一批批重大项目落户,不仅给惠州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也对用地有着更大的需求。而“两违”整治腾出的土地资源,就为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更大的空间。此外,“两违”的集中整治,不仅提升了城市品位,也为城市扩容体质、优化空间景观和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扫除了障碍。■声音广东省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大磊:算好绿色账、长远账擦亮惠州“生态品牌”南方日报:一直以来,惠州给人感觉绿水青山,生态环境好。但实际上惠州污染防治任务不小,同时经济增长压力也不小。你认为应该如何算好发展和保护这本账?吴大磊:未来,惠州生态环境建设要重点处理好“短期与长期”“治标与治本”“局部与系统”“‘硬件’与‘软件’”“‘显绩’与‘隐绩’”五大关系,算绿色账、算长远账,不断擦亮惠州“生态品牌”。从长短期看,不仅要通过打“攻坚战”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现实环境问题;也要通过打“持久战”,逐步促进绿色理念的普及,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要实现标本兼治,就要通过“末端治理”来治标,同时着眼源头,通过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变革来治本。污染问题是系统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拿水污染治理来说,要秉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思维,治水的不能只管治水,要基于整个生态系统特点来开展水污染防治与修复。在资源投入上,不仅要注重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与工程等“硬件”投入,也要注重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等“软件”投入,最终要形成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而对于领导干部,不仅要重视短期能够见效的环境治理工作,也要重视短期不一定见效、老百姓不一定能看到,但对生态环境建设有益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观察眼为大湾区环境建设贡献“惠州方案”营造一流生态、建设美丽家园、提升城市品质,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惠州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部分领域问题仍然凸显,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仍未形成,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惠州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为进一步提升生态水平带来了机遇。放眼大湾区,惠州生态环境建设要在目标导向、协同治理、底线管控、制度管控等方面做到“更加突出”,为大湾区生态环境建设贡献“惠州智慧”和“惠州方案”。惠州要瞄准“国内一流”,环境目标就要向发达地区和城市群标准看齐,要实现由“数字达标”向“感受改善”的转变。在内部,首先要借鉴先进地区,建立有力的奖惩机制,让环保真正“硬”起来。比如今年,惠州出台了环保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明确县区党政领导提拔、使用与环保责任落实情况直接挂钩,地方财供人员绩效与水污染防治工作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直接挂钩。这一机制确实“硬核”。而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坚持落实,即继续以水质达标为核心,通过各级河长考核方案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治水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87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