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深圈建设,惠州融深融湾驶入快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51450/
                            文|刘兴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

近日,《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出台,进一步界定了深圳都市圈的范围,主要包括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东莞市全域,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惠州中心区成为深圳都市圈“一主两副”核心区的“两副”之一,是既“双区”建设之后,惠州市迎来的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惠州“融深融湾”将驶入高速车道。

一、惠深合作现状

一是惠州区位优势独特。惠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与广州、深圳、东莞相邻,与香港隔海相望,拥有“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已经逐步形成了“深莞惠1小时经济圈”。随着惠州市“丰”字交通建设,将进一步拉近与深圳都市圈核心区域的空间距离,促进惠州与深圳的全方位融合发展。

二是惠深合作基础牢固。深惠已经形成了“前店+后厂”“总部+制造”的产业分工格局,惠州产业已经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体系。根据《惠州融深融湾行动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主要将生产基地布局在惠州,产业链上游配套环节约19%布局在深圳,产业链下游的产品和服务则有17%位于深圳。深惠合作主要聚焦在销售渠道、人才合作、产业化合作以及研发合作等领域,其中,销售和人才合作占比约为50%,产业化合作和研发合作占比约为27%。

三是惠州加快推进融深融湾。近几年惠州市抢抓“双区”建设机遇,出台系列文件,加快了深度融深融湾的步伐。市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机遇,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度融深融湾,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强化与广深莞协同联动,加强与港澳合作交流,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

二、未来惠深合作发展着力点

以交通为先导,以产业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为保障,不断深化与深圳全方位、各领域的合作,打造“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的发展模式,努力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一)加快交通“一体化”发展

一是融入深圳都市圈“三横四纵”综合交通网络格局。强化大湾区东部枢纽门户地位,加快推进惠州市“丰”字交通主框架,完善“五横五纵”骨干快速路网建设,构建主城区“两环十射”快速进出城道路体系。推进赣深高铁、广汕铁路惠州段、深惠城际和深汕高铁惠州段建设,推动城轨公交化运行,加快打造快捷高效交通网络体系。

二是加快轨道枢纽建设。发挥惠州站、惠城南站、惠州南站等轨道枢纽作用,加快推进TOD的开发模式,引入深圳医疗、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社会服务机构等,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城市一体化进展,促进与深圳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创新要素流通。支持深圳将城市轨道交通延伸至临深片区。

三是加快海空交通设施建设。推进惠州平潭机场改扩建工程,高标准建设惠州千万级干线机场。积极对接盐田港集团、招商集团以及香港和记等港口运营商,推进惠州港扩能升级,加快发展港口经济、海洋经济、海岸旅游经济,促进惠州港从产业港向贸易港、产业港并重转型。

(二)强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一是谋划建设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平台。以产业合作为核心,在临深区域规划建设惠深协同发展试验平台,引进深圳园区运营公司,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利益共享机制、产业发展政策等领域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跨界深度合作,建设深惠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地区、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策源地,打造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

二是推动“3+7”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聚焦“千亿园区、万亿产业”目标,依托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园区,强化深圳资源导入,引导项目、资金、土地指标等向工业园区集中,提升承接产业外溢能力,加快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和集约利用水平。加快推进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潼湖科学城等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智慧产业新城节点。

三是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分工体系。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结合惠州“2+1”产业集群的建设基础,积极探索“深圳总部+惠州智造”“深圳研发+惠州转化”“深圳孵化+惠州成长”等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建立与深圳产业链协同招商机制,加强区域协同,构建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布局,提升区域产业链整体价值。

四是加强现代服务业领域合作。以惠州中心区为重点,积极对接深圳核心区和香港北部都会区,充分利用深圳、香港金融服务和专业产业服务优势,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设计、品牌、营销、法律、会计等服务业,大力引进符合条件的基金、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资本管理等公司到惠州开展业务,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推进创新“协同化”发展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轨道枢纽为核心,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建设,谋划建设河桥科教城和稔平半岛清洁能源新技术综合应用试验区,高标准打造潼湖生态智慧区等平台,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与大湾区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助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二是积极推进联合创新载体建设。聚焦制造业关联密切的创新环节,支持深圳孵化器运营管理公司来惠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培育一批技术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高标准建设港澳青年创业基地。积极与深圳高校、科技园区、行业协会、风投机构合作,提升科技、教育、财税、金融方面的服务能力,支持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落户,有效支撑创业产业发展。

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深惠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相关创新产品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量产,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打通“制造+服务+应用”产业链,实现深圳“研发+软件”、惠州“制造+应用”,努力打造深圳创新资源首要承接地和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

四是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借鉴香港、深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经验和做法,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的创新研发及应用,依托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实施“惠”聚优才行动,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实施技工教育“强基培优”计划,培育一批“鹅城工匠”,壮大高技能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

(四)加快营商环境“同城化”发展

一是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对标深圳营商环境综合改革经验,建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清单管理制度,实施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推动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深度融合,完善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制度。借鉴深圳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经验,分类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二是营造优质宜居宜业生活圈。加强与深圳公共服务供给合作,深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融合共享,加快推进惠州中心区都市圈级副中心建设,提升惠阳、大亚湾、仲恺等区县公共服务中心服务水平。积极与深圳开展职业教育合作,鼓励职业院校与深圳及其他城市合作办学。发挥惠州旅游资源优势,开展文旅交流合作,开发大湾区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探索全域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深化社会治理合作,联合构建综合立体智能防控体系。

三是协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支持深圳都市圈“一河一山一谷一径一湾一源”建设。协同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完善共同防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合作机制,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成果推广应用。持续擦亮惠民之州品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新型服务,加强“菜篮子”“米篮子”建设工作,强化惠州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功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52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