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铁腕治水还一江碧波淡水河重现阔别

惠州淡水河

今年80岁的黄伯祖祖辈辈生活在惠阳淡水河边,曾经的淡水河又黑又臭,他很少到河边散步。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随着水质变好,淡水河不少河段重现“阔别”多年的蓝刀鱼,这让黄伯兴奋不已。如今,不少像黄伯一样的街坊,成为淡水河沿河公园的常客。

在黄伯的记忆里,蓝刀鱼是河鲜名品,肉质鲜美,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他说,蓝刀鱼不会“撒谎”,可以戏水、钓鱼捉虾的淡水河又回来了。

淡水河经过治理环境变美水质变好。

蓝刀鱼回归是我市近几年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果之一。去年以来,淡水河紫溪国考断面水质实现转折性改善,连续均值达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优良。

铁腕治水集中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水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惠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治水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以铁的决心一抓到底,治出了新面貌,让河流重现碧波荡漾的美景。

机制创新将水污染防治作为“1号工程”

淡水河全长95公里,是一条典型的跨界河,从深圳龙岗区发源,叫龙岗河、坪山河,流到惠州市惠阳区后叫淡水河,最后汇入东江一级支流西枝江。

20多年前,淡水河开始发黑发臭。那时,皮革厂、电镀厂、水泥厂、鞋厂沿河而建,养猪场、集贸市场越来越多,工业废水、养殖污水、生活污水从河边一条条排污管流出来,河水发出阵阵恶臭。

因此受牵连的还有沿岸的居民。在淡水河边长大的戴广源今年34岁,小时候到淡水河玩耍后回来烂脚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年以来,深惠两地开展跨界合作治理、持续攻坚,淡水河水质不断改善,年消除了黑臭现象。随着流域经济快速发展,淡水河流域人口剧增,加上配套管网及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需求,截至年水质仍为劣V类。

淡水河治理成为惠州乃至广东污染防治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重点反馈淡水河的污染问题,治水更加迫在眉睫。

淡水河多个河段再现“鱼跃鹭舞”的自然生态美景。

环境美不美,关键要看水。年、年惠州市连续两年发布市“1号令”,采取超常规统筹、超常规督导、超常规问责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惠州治水工作向纵深挺进。

早在年,我市就把剿灭直排淡水河、沙河、潼湖水劣V类支流作为主攻方向,以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为总目标,全面打响剿灭劣Ⅴ类河涌、重点流域(海域)污染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养殖污染治理、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业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同时,编制实施系列污染防治攻坚方案,建立周研判、月调度、季汇报、定期督导、专家问诊、预警等机制,制定环保责任考核奖惩办法,专门成立7个污染攻坚战下沉督导组,每月下沉县(区)一线督导工作。

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专门成立了下沉督导组,连同惠阳区“1号工程”攻坚指挥部督查组人员,全程跟进每一项攻坚任务的进展,落实情况实行日报告、周调度和月通报制度,切实做到问题及时解决、工程进度按期推进,有效保障了治污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

年,作为淡水河污染防治攻坚主战场,惠阳将水污染防治作为全区“1号工程”,以最高的政治站位、最大的财政投入、最强的工作措施、最严的问责力度,集中全区力量开展淡水河水质达标攻坚战;成立了“1号工程”攻坚指挥部,对全区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指挥,以水质达标为目标,以“污水不入河”为导向,抓牢“截污”“控源”两大核心思路谋划部署工作。

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共投入约亿元用于治污各项工程建设,为淡水河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补齐短板

年以来淡水河流域

新建污水收集管网公里

淡水河河涌水质出现反弹,与人口的增加有直接关系。经过第三方分析评估,淡水河流域生活污染占了62%。年测算淡水河流域惠阳辖区内管网缺口近公里,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滞后、缺口大,河涌入河排口治理达不到时序进展,治理成效不理想,严重制约淡水河干流水质改善。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实现污水“应收尽收”达标排放成为水污染防治的关键。盘点数据发现,年以来,淡水河流域新建管网公里,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有效解决污水收集能力不足问题,实现旱季污水不入河。

淡水河惠阳段治理后,附近居民常到河边散步。

土生土长的戴广源是淡水河村级河长,在他看来,排污口的存在导致淡水河水质难以达标,仅他所在的淡环村此前就有15个入河排污口。

年以来,惠阳区完成淡水河流域个入河排污口治理,严控污水入河,堵住岸上污染,并建立排污口治理巡查机制,做到发现一个、治理一个。

“全面补齐治污设施短板是治理淡水河的重要举措之一。”市生态环境局惠阳分局有关负责人说,惠阳区发布的《关于开展全面攻坚劣V类水体行动的命令》(年第1号)中,明确提出通过“三建、两控、一治”措施,实施淡水河流域45项重点工程项目,其中“三建”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管网建设和补水工程建设,补水工程建设在淡水河水质改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惠阳城区第二净水厂的东南面,白花花的水通过一根直径2米的水管涌出后汇入淡水河,在出水口和淡水河的交界处,记者看到几条让黄伯兴奋不已的蓝刀鱼。

惠阳城区第二净水厂总工程师曾祥兴告诉记者,年4月启动净水厂三期建设,仅用了半年时间,净水厂正式通水运行,日处理能力增加了7万吨。

惠阳城区第二净水厂的扩建,是惠阳区狠下决心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的缩影。年至今,淡水河流域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5座(全区6座)、新建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6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6.75万吨/日,淡水河流域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0.55万吨/日。同时,对已建成运行的11座(全区13座)污水处理厂,按淡水河、石马河流域排放标准进行全面提标改造,尾水优于地表水V类标准排放。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推进,为淡水河水质改善提供了保障。

除了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惠阳城区第二净水厂的另一个使命是,处理后排出的水作为淡水河的生态补水。淡水河水质能否稳定达标,生态补水发挥着重要作用。背负着同样使命的,还有惠阳城区第一净水厂和淡水净水厂。年,在前期提标升级的基础上,惠阳区对上述3家净水厂进行再次提标升级。

“你看,这排出来的都是好水啊。”站在连接淡水河出水口的河岸上,曾祥兴以略带骄傲的口吻说,“一般的净水厂达到一级A就是达标排放,惠阳区自我加压,按地表水Ⅳ类的标准处理污水,三个净水厂平均每天为淡水河注入超过30万吨的源头活水。”

面源管控

多家企业安装

治污全过程监控系统

如何判断排出去的活水水质达标?净水厂在厂区南面接近排水口处设置了一道“关卡”——废水排放监测点,经过处理的污水要通过在线监测设备的检测才能排向淡水河。

惠阳多措并举推进淡水河治理。

市生态环境局惠阳分局污染防治中心主任黄锦容介绍,为了不让污水入河,惠阳区所有净水厂都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确保水质达标排放。

“只要有网络,通过一部手机就能随时了解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负责人陈福达说。年,惠阳区在全市率先引入治污全过程监控系统,以此实现对重点涉水、涉气企业进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状况动态监控,该系统与公安部门的“天网”工程相结合,紧盯企业排口处,及时发现违法排污线索。

接受采访时,陈福达正通过手机APP查看某公司进出水情况。他告诉记者,有一次通过过程在线监控发现该公司生化系统提升泵未开启,但排放口却有废水排放。经执法人员现场核查,确定该企业存在偷排行为,并立案查处。事后,该企业投入多万元对废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目前,该企业的废水经处理后可稳定达标排放。

“监控系统对辖区企业形成了强力震慑。”市生态环境局惠阳分局执法人员黄宝潼介绍,通过手机查看企业的用电、进出水和PH浓度等情况,就能初步判断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有没有正常运转,有没有偷排、漏排。

淡水河岸建起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截至目前,惠阳区已完成多家企业过程在线监控工作,成功执法立案处罚数家企业,20多家企业被责令整改。

除了监管企业排放,在河水水质监测中也能看到“黑科技”的身影。在国家和省要求的基础上,惠阳在淡水河干支流主要断面设置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把脉”监控河水水质,为全面系统精准治污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惠阳在全市率先引入第三方机构,组建“环保管家”,开展地毯式、车轮式检查以便摸清辖区所有工业企业底数和排污信息,逐一录入APP数据系统,实现大数据网格化分类精准管控。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惠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探索创新环保查处技术,建立企业不敢污、不能污、不想污的生态治理机制,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守住一片绿水青山。

来源/惠州头条记者/黄晓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35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