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
一批新鲜的血液注入校园。
这两天小编在整理资料的时候
发现这所学校竟然有多年历史了,
你知道吗?
今天,
我们一起看看惠州市第二小学
这所历史悠久的老校。
惠州市第二小学位于
惠城区桥东塔仔湖路,
占地面积多平方米。
学校前身是始于年设立的观澜书院,
距今已有多年,
是惠州市历史最悠久的小学。
作为岭东文化的典型代表,惠州的教育事业源远流长。早在清代,惠州就是私塾和书院集中的地区之一。乾隆四年(),知县陈哲建观澜书院。乾隆八年(),在书院外建奎光阁一座,登上奎光阁,览鸢鱼之飞跃,玩云烟之变幻,书院遂成为县城之一名胜。嘉庆二十四年,奎光阁被毁,原因是奎光阁以锁钥西江,以聚风水,而县城有某些绅士谓其不利者,东平坊(水东街)人乘机和之,奎光阁顷刻成平地。
奎光阁,又名魁星楼。楼阁式建筑,砖石结构,通高约22米,八角攒尖式屋顶。
书院在清代中晚期奋斗探索过程中见证了惠州近现代文化教育的渊源,已经成为惠州教育史的一个缩影,成为惠州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光绪二十九年(),惠州府属各县的书院,相应改为学堂。观澜书院改为“归善县高等小学堂”,并按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小学堂章程》办学。时任校长祝史樵按章程增设了国文、修身、数学和英语等学科。期间学堂设有四个教学班,学生一百多名。
年,将“归善县高等小学堂”改为“惠阳县第一高等小学”。课程设置增加了商业、音乐、劳作、体育、图画、卫生等科。学校规模也扩大了,由原来四个班发展到七个班,学生人数翻了一番多,已有二百多人,教师二十多位。
年春,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时期,惠阳县一小搬至鹤峰镇,改名为“惠阳鹤峰镇中心国民学校”。学生余人,课程增设公民一科。虽处于抗战的艰难处境中,学校依然取得了教学上的好成绩,几届高小毕业生,几乎全部考上惠阳县立第一中学。
年2月,学校易名为“惠阳县县城镇中心国民学校”。到惠州解放时,学校发展到16个班,学生接近八百人,教职员工将近四十人。
年12月,惠州镇小学易名,各校排列序号规定府城为单数,县城为双数。学校易名为惠州镇第二小学。
年10月撤镇设市,校名也随之更名为“惠州市第二小学”。
上世纪80年代的学校大门。
上世纪90年代的学校教学楼。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日益被提到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地位。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给教育工作者指出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必定会激流勇进创出一流,并保持一流。
部分资料来源:惠州市第二小学画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