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来,走下去人民资讯

北京手足癣医院电话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7/8598844.html

为了实现自我造血,惠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在探索普惠早教项目。图为惠州首家普惠早教中心内,社工带领小朋友上早教课。

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往水里投入一块石头,以石头为中心会产生向外扩散的水波,荡起一圈圈涟漪。“双百工程”就像这块石头,投进了惠州的社工圈子。

去年11月,广东省民政厅等5部门联合发文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立足镇街、深入村居,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与过去不同,“双百工程”社工站(点)人员全部由乡镇政府(街道办)直接聘用和管理。这种新的探索改变了以往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模式,但也意味着,一段时间内,地方政府从第三方购买社工服务的总需求量会有所缩减。

今年5月,惠州市“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部署推进会召开,“双百”社工招聘工作也相继启动。毋庸置疑,全市余家社工机构最先受到波及,尤其是服务领域、资金来源更为单一的中小型机构。

“这不过是一次更大的‘风浪’,这么多年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惠州的社工机构发展至今十余年,又一次面临现实的拷问:如何留下来,如何走下去。在大趋势裹挟下,置身其中的人,也还在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

●南方日报记者于蕾

新规下社工机构的危与机

失落、迷茫、焦虑、接受,然后顺其自然——面对“双百工程”对政府直聘社工模式的探索,几乎每一位惠州中小型社工机构的负责人都经历了这样的心理波动。

作为惠州首批成立的社工机构惠州市西湖公益服务中心(下称“西湖公益”)的总干事,敬天燕年才从深圳回到惠州负责机构的运营。她刚慢慢适应角色,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结果“一盆冷水就泼了下来”。

西湖公益是一家典型的中小机构,目前在运营的项目包括惠阳区的4个“三社联动”社工站和大亚湾区的2个社区服务站点,全职人员20人。去年项目最多的时候,全职人员能达到三四十人。

全惠州实际运营的70多家社工机构中,除了两三家百人规模的大机构,基本都是像西湖公益这样的中小机构:项目不多,人也不多,服务领域相对集中。对于这样的中小机构,若原有服务领域政府购买服务需求大幅缩减,他们将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

在惠州,民政系统在政府部门购买社工服务的总体需求中,至少占比50%。其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三社联动”服务站点等基层社区服务点是各县(区)民政部门购买社工服务的主要需求来源。

按照“双百工程”的实施计划,惠州将在年底前分步实现72个乡镇(街道、管委会)社工站全覆盖,以及全市村(居)分片区社工点全覆盖,从而达到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工服务%覆盖。这基本将替代过去民政部门在社区领域购买社工服务的需求。

其实,惠州“双百工程”实施方案也有提出,各县(区)在完成“双百工程”岗位设置配备的情况下,继续推动“三社联动”服务平台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等社工岗位开发。但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条件限制,大多数县区没有能力延续现有的“三社联动”社工站点,实现双轨制运作。

这意味着,在“双百工程”实施期间,惠州民政领域社工服务购买需求将明显收缩,众多中小机构极有可能陷入“没项目,没资金”的困境。

西湖公益已经危机四伏。今年年底,机构在惠阳运营的4个项目将要结项,那时就只剩大亚湾的2个项目,全职人员也会缩减到10人左右。“如果没有开拓到新的购买项目,把合同期内的项目做完,大家可能就失业了。”敬天燕说。

不像其他在惠州成长起来的同行,敬天燕一度很难适应这样的“风浪”。后来,在业内不断的交流中,她决定顺其自然,之前的焦虑也变成了好奇。“我开始好奇,‘双百工程’实施3年后会怎么样?直聘会提高社工对职业的认可度吗?是去机构化好,还是社工机构百花齐放运作更好?”

“虽然‘双百工程’对机构冲击很大,但对行业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她说。

中小社工机构亟待专业化

“这不过是一次更大的‘风浪’,这么多年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社工圈里讨论起“双百工程”的新模式时,敬天燕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宽慰。

那些已经习以为常的风浪,某种程度上,是惠州社工机构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作为非营利性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工机构主要靠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生存,任何政策变动对机构都可能是一场波折。

作为惠州早期的社工从业者,惠州市惠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下称“惠和社工”)的创始人叶素丹尝尽了这样的波折。她说,从年成立至今,机构迎来了很多个“春天”,也遇到过很多个“倒春寒”,一直都是“求生存”的状态。

第一个“春天”,是从年开始的。那年起,惠州计划历时5年在全市建设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引入社区社工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每个示范点运营费主要由县(区)财政承担,前两年市级每年补助26.5万元。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需求蓬勃增长,社工机构发展也如雨后春笋。通过惠州市民政局公开招标,年,惠和社工拿到第一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水口街道湖滨社区,服务期为两年。“那时候虽然业务不多,但大家都充满了希望和斗志。”叶素丹说。

正当社区服务效果慢慢开始显现时,第一波“倒春寒”来了。由于有些县区财政压力大,包括湖滨社区在内的一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约满便叫停了,后来有的县区还出现长期拖欠项目经费的情况。

这样缺乏长远规划、财政保障的购买服务政策,长期困扰着惠州的社工机构。每次临近结项,很多机构负责人都会感到焦虑和不安。毕竟对资金来源单一、服务项目有限的中小机构来说,政策的不稳定很可能会成为机构的致命一击。

惠和社工决定将服务的触角伸向更远的地方,在政策相对稳定的博罗、惠阳、大亚湾等地开拓项目。而惠城区首家社工机构——惠城区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直只专注本地服务,以致在更大的“风浪”到来前就遭到了“致命一击”。

年5月,根据省里部署,惠州市民政局提出力争到年实现“三社联动”服务平台全覆盖。这意味着,原有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要转型升级为“三社联动”服务平台。

然而,受到政策衔接、财政制度改革等影响,部分县区“三社联动”服务站的公开招投标计划迟迟没能确定。但彩虹社工一直在等,即便最后一个运营项目也临近结项,他们还是在等。“那种心情特别复杂,觉得应该还有机会。”原彩虹社工执行总干事李雪玲回忆道。

同年12月12日,惠城区民政局发布公告,为16个“三社联动”社工服务项目招标。25天后,5个社工机构中标,彩虹社工不在名单之列。不久,这家由深圳龙头社工机构作为顾问的彩虹社工,解散了人员,成了僵尸机构。

如今,新的政策下,以社区为主要服务领域的惠和社工也即将站在悬崖边上,甚至陷入比彩虹社工更艰难的处境。叶素丹倒有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乐观:“机构发展不下去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双百(直聘)’的形式如果能让社工发展好,寻求到专业性,那对行业就是好事。”

社工频繁流动导致行业转型难

今年5月,省民政厅发布公告,公开招聘“双百工程”社工名。公告明确,录用人员将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与其签订3年劳动合同,这让不少机构社工跃跃欲试。

西湖公益驻大亚湾蓝岸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一线社工陈晓哲也报名了。她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虽然去年才进入社工行业,但机构已经将她作为骨干成员在培养。如果不是受疫情影响招考工作延期,她可能已经在双百社工站上岗了。

“政府直聘应该比机构更稳定。”这不仅是陈晓哲想要离开的原因,也代表了惠州社工行业的普遍看法。不少机构负责人也觉得,虽然“双百工程”对机构冲击大,但对社工影响相对不大,大多数符合年龄要求的社工可以通过转岗或考试成为双百社工。

这正是令人意外的地方:双百社工是因政策而生的岗位,岗位的存续受到政策延续性影响,为什么会比机构社工更稳定?

因为中小机构更不稳定。“对小机构来说,工作人员真的是有些动荡。大机构会好一些,可以在不同项目之间调动;但是小机构的话,没有项目怎么调?”李雪玲说。

周期购买背景下,社工机构尤其是中小机构,一般会采用项目制用人的方式。机构一般只保留少数固定员工,包括总干事、行政人员以及提供一线支持的社工督导,一线社工往往是在新项目确定后再进行招聘。机构一般只与一线社工签订1年期的劳动合同,项目结项后可能就不再续签。

像是西湖公益驻惠阳区平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一线社工陶月圆,她入行六年多,已经被动换过两次机构。她所在的项目一般每两年重新招投标,中标机构也难免会有轮换。陶月圆为了照顾家庭,不愿到离家远的地方工作,好在新中标的机构也愿意留下她这样对社区情况熟悉的“老人”。

但这只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情况。事实上,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能延续下去,不是所有的社工都愿意频繁更换机构,也不是所有的新中标机构都有工作机会留给原有的社工。“这个行业一直都是没有安全感的。”陶月圆说,每次合同快到期的时候,她都担心自己会失业。

项目制下,中小机构经历着一线社工的频繁流动。这对原本就因薪酬待遇问题流动率偏高的行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但对小机构来说,有时候也是没有办法,狠心也有狠心的理由。”李雪玲无奈道。

目前,惠州社工机构99%的资金来源是政府购买服务,也就是项目运营经费。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为例,往年的招投标公告显示,每年固定经费35万元,主要包含:社工等工作人员工资福利、管理费、网络费、活动费以及顾问费(0.5万元/年)等。

其中,唯一能为机构所用支付固定人员工资、支持运作发展的费用只有5%—15%不等的管理费。一旦项目周期结束,中小机构往往面临资金中断,没有资金自然也就没有能力养人。

相应地,中小机构必须承担人员频繁流动的后果:“老是在培养新人”。叶素丹说,这是她入行十余年最深切的体会。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每当用尽全力将巨石推近山顶时,巨石就会重新滚落到山底,陷入无休止的循环。

社工行业要修炼内功,提升整体专业水平,举步维艰。

多种形式寻求资金支持探索新出路

“死等是不行的,这种死等也造成了我们最后的结果。”彩虹社工的解散,让李雪玲反思了许多,结论还是要转型、要自我造血。简单来说,就是找到现有政府购买以外的资金来源。

这种“转型”,每一次项目结项,李雪玲都曾提出来,但每一次都没有结果。个中原因,有“总会有机会”的侥幸,有对非营利性组织如何合法合规造血的困惑,也有政策引导、社会支持的缺位。

这一次,更大的“风浪”袭来,谁都不甘心在大浪淘沙中败下阵来。比起深圳这样社工发展更成熟的城市,惠州社工行业服务规模有限、服务领域集中,机构抗风险能力也更弱。这次的转型更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

不过,国内社工职业化发展不过十余年,社工机构自我造血还没有多少可借鉴的成功案例,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在惠州,有些机构出发得更早,也走得更远,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比如惠州第一家社工机构——惠州市惠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从年底开始,惠民社工设立了普惠早教项目团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2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