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长街道官山村客家围屋拱秀公园周围的稻田一片金黄。
近年来,惠阳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积极探索“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全面推进旅游业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形成“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并在今年成功创建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惠阳将继续深挖客侨、古邑、红色、非遗等文化资源,将叶挺故里文化生态家园打造为省级乡村旅游连片示范区,用文旅复兴淡水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深入推进现代文旅治理体系建设。
全域旅游“旺”起来处处皆景,处处可游
乡村露营旅游“火出圈”,一顶帐篷,几把折叠椅,露营马灯微光闪烁,野餐桌上摆满食品……当下,行程短、频率高、重体验的乡村露营“微度假”成为市民周末、节假日的旅游新模式。
位于秋长街道官山村的WTF秋野露营基地是惠阳新晋网红营地,连片的草地、齐全的露营设施吸引了不少游人。来自惠城区的黄女士告诉记者,亲近自然的乡村游是周末家庭出游、好友相聚和遛娃的首选。
距离营地两三公里的秋长谷里是惠阳近年来备受湾区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之一。4年前,秋长谷里所在的木公幌还是一处荒草丛生的旧村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年,碧桂园秋长谷里文旅项目进驻,在相对完整保存村庄原有生态风貌的基础上,挖掘古村历史文化特色,将客家围屋改造成乡村特色文旅品牌和乡村旅游胜地。翻新改造后的房屋成了风格特别的轻奢民宿,杂乱被精心打理过的花木园艺替代。项目运营至今游客量达50万人次以上,成功盘活了“沉睡”的农村资源,户村民以资产入股,户均年收入增加2.1万元租金。
据悉,惠阳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积极探索“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深挖客侨、古邑、红色、非遗等文化资源,推动“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等发展,形成处处皆景、处处可游的旅游新格局。
文旅产业“强”起来拥有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商务旅游等休闲度假产品
叶挺纪念馆、淡水老城历史文化街区、邓承修故居主题文化展示馆、邓仲元旧居主题文化展示馆、叶亚来主题文化展示馆……如今,惠阳已成为一座全域旅游之城,拥有1家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1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5个传统村落、15项“非遗”项目、72条历史街道、栋历史建筑、处不可移动文物,旅游资源丰富。
经过多年发展,惠阳旅游资源优势正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全面推进旅游业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全力推动文旅产业“强”起来。通过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惠阳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让城乡面貌“靓”起来。年~年,惠阳累计投入1.17亿元用于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5.56亿元改善乡村旅游交通,并统筹涉旅资金投入,全域旅游发展融入名镇名村、美丽乡村、水环境治理等建设中,实现农村面貌、全域旅游环境的全面升级。
为进一步激活旅游市场,惠阳连续两年安排万元文旅体消费补贴,同时出台《惠阳区扶持旅游市场补助资金工作措施》、制定《惠阳区发放惠民文旅消费券扶持文旅行业经济发展工作方案》等优惠政策。
如今,惠阳实现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商务旅游等休闲度假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年均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连年提升。以乡村旅游为例,年接待游客万人次以上,乡村旅游收入3亿元,辐射带动农户3万多户,户均年增收多元。
旅游资源“活”起来打造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今年9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惠阳区榜上有名,全域旅游工作迈入新阶段。
站在新的起点上,惠阳将紧紧围绕打造“智造高地活力惠阳”,以“大湾区东岸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大湾区生态旅居新高地”“深莞惠红色旅游目的地”“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标杆”“惠州文化旅游城市新名片”的定位来全面构建惠阳全域旅游发展蓝图,继续深挖客侨、古邑、红色、非遗等文化资源,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成果全民共享,深入推进现代文旅治理体系建设,奋力推动惠阳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目前,惠阳区已编制完成《惠阳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惠阳区环叶挺森林公园旅游区总体规划》,正在开展《叶挺故里文化生态家园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淡水老城文化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正全力打造怀安原乡田园休闲示范带、将军故乡文化体验示范带、东坡荔乡农业观光示范带和平潭稻乡田园风光示范带等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乡村旅游注入更多生机和活力。
淡水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惠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接下来,将以“名城复兴”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整合、活化和丰富人文旅游资源,通过一城一带(淡水老城文化体验核、淡水河——淡澳河滨水休闲带),丰富文旅业态,带动破解交通、产业、保护、运营、社区之难题,实现居民生活与游客体验共生、社区更新与景区发展共生、在地文化与新兴业态共生,打造宜居、宜游、宜文、宜创老城。
来源:惠州日报
编辑:张莹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