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汤外埔有初汤古法潮汕鱼露原汁

外埔的“初汤”历史

据传在清代中期的澄海海边的渔民每当捕鱼多了,就把鱼腌制起来,后来发现腌制的鱼堆放久了后,产生发酵,融化的鱼水会产生香味,就把过滤出来的鱼水进行蒸煮,经冷却后得到一种呈赭红色或者浅黄褐色的汁液,其味道更加鲜香,因其带有新鲜的鱼腥味,所以命名为:腥汤,即鱼露。这个词在潮汕话中与初汤同音,也表达了这个是鱼露的第一道汤的意思。

澄海外埔乡在很早前就已经以生产“初汤”鱼露闻名,从民间作坊开始,在解放前后陆续出现了九家以生产“初汤”鱼露而闻名的民办私营厂,这些老辈人口碑相传的“初汤”鱼露品牌分别是:同茂,承记,永顺发,佳成、谦发利、荣利、荣顺,荣源、利记,这九家老字号“初汤”鱼露厂。同时涌现了:火车、麒麟、象牌等民营自主品牌,享誉一时。

私营“初汤”鱼露厂于将九个品牌合并成澄海县公私合营鱼露厂,合并后的外埔鱼露厂的生产力增强了,在全盛时期年需八万担鱼,员工人,新厂成功建造了完整的科学生产流程。年,建造了现代化大型锅炉,为鱼露的生产提供优质高效的蒸制,至今还保留了高33米的大烟囱,成为外埔的地标象征。

外埔鱼露厂生产的鱼露除销往附近省份外,同时远销国外,销售量年年增长,成功打造了两个个鱼露品牌,内销“春光牌”,出口“韩江牌”。

外埔“初汤”的技术输出

因外埔鱼露厂的生产水平高,技术力量雄厚,受到对囗单位邀请,先后派出高级技术员到饶平柘林鱼露厂,福建铜山鱼露厂,惠阳澳头鱼露厂做师傅,为促进鱼露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指导。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溪的驻军部队,也到外埔请师傅指导做酱油和鱼露。同时,汕头的私营鱼露厂也有

部份

是外埔人创办的。

“初汤”衍生的附属行业:担八索

外埔北堤外韩江,溪面宽阔,水流平缓,流入北港,溪港自然条件优越,历来是船只停泊的好地方,商贾舟揖聚集于此,自然形成商埠码头,衍生了造船修理、渔仓冻库,盐仓晒场、制酱行栈、货驿搬运等一系列的产业行当,以及打铁制器,结绳打索、竹器编织等配套的行业,由此发展出具有浓郁的潮汕地方特色的“埠头文化”。

昔年制作“初汤”鱼露的原材料都是由搬运工人从码头船只卸货肩挑上堤,装车搬运至鱼露厂。而“初汤”鱼露产品则是从鱼露厂运载至码头装船,顺流直达南澳、汫洲等地,逆流北上则与潮州、梅县、兴宁通航至各地销售。当时还有由杨木胜、陈流贞、蔡猴正,陈猪大、大头芝等人组建专运“初汤”的小船(俗称:枫溪条)四至五艘航行至潮州线,所以搬运行业应运而生,船舶码头也逐渐兴盛。

在“初汤”鱼露盛产季节,因销售居多是外地,产品需经长途运输,一般都是用“初汤”瓷瓮盛装,为了确保“初汤瓮”在运载过程不破损,故用稻草手工制作“草瓮”做外包装,具有防撞的作用,因此,既解决劳力出路,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初汤”鱼露是外埔的特产,口味浓郁,价格低廉,深受欢迎,誉满四方。产品除了销往外地,本地销售也较为兴盛。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各地设立供销社、合营组店前这段时间,外埔乡还形成一支在本县各地叫卖、销售“初汤”鱼露的队伍,俗称“担八索”,在销售区域范围内以肩挑担,穿街过巷,一路叫卖,“香初汤”吆喝声不断,引来顾客前来“沽初汤”,零售“初汤”鱼露生意还相当不错,做这类生意当中有李响财、姚七叔、八叔、吴木欣、木标、杨延鹏、林宽城、杨友炳、丽婶、何兄、何嫂、巧梅、贵喜、阿娥、大妹姐、何怀生、春兴姆、林裕才、林裕兴(父)、林木欣(子)三人,阿俊父仔等十多人,其中杨友炳、林宽城二人合作,还到潮州庵埠一带销售“初汤”鱼露。他们分工明确,包片销售,多数分布在下蓬、岐山、鮀浦、新溪、外砂、隆都、东里、盐鸿、十五乡、苏南、湾头、县城、外五乡等地,让物美价廉品质佳的外埔“初汤”鱼露得以快速地销售到更广的地方,使外埔“初汤”鱼露声名远播。至今到这些地方问起来,很多老人还对外埔的“初汤”鱼露记忆犹新且赞不绝口。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8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