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绍圣元年(),一代文豪苏东坡贬谪惠州,寓居合江楼之时,第一次品尝新鲜荔枝,写下千古绝唱《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荔枝,古人又写作离枝、离子、荔支、荔子等,广东是原产地,见之记载以岭南最早。
北宋嘉祐四年()蔡襄《荔枝谱》载:“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汉初,南粤王尉佗以之备方物,于是始通中国。”惠州是广东荔枝的主产区,南朝已有罗浮荔枝的记载。
唐白乐天作《荔枝图序》,形容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又云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古代交通不便,鲜果难于远运,熟后需及时采摘加工,或渍制,或酱制,最常用方法是干制,日晒与火焙兼施,制成果干销售。蔡襄在《荔枝谱》中记述了荔枝畅销景象:“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漠、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流求、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
广东有二千多年的荔枝种植历史,因杂交、变异或嫁接遗传关系,种类繁多、品种复杂。晋郭义恭所撰《广志》述及有焦核、春花、胡偈、鳖卵等品种。宋初郑熊的《广中荔枝谱》则著录有二十二个品种。宋神宗熙宁九年()张宗闵《增城荔枝谱》称:“搜境内所出,得百余种”。明末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描绘了明清时期南粤荔枝盛况:“粤故多荔枝,问园亭之美,则举荔枝以对,家有荔枝千株,其人与万户侯等。”“有荔枝之家是谓大室。当熟时,东家矜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主人饷客,听客自摘。……”
北宋绍圣元年(),哲宗亲政,章惇为相,复行新法,贬斥元佑旧臣,曾任吏、兵、礼三部尚书的苏东坡被指以前在起草制诰、诏令中“语涉讥讪”、“讥斥先朝”而一再遭到谪贬,六月行至当涂,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十二月二日,东坡携幼子过、侍妾朝云抵惠。时惠州路治归善,辖归善、河源、博罗、海丰四县,州守詹范,待以殊礼,安顿其临时寓居合江楼驿馆。
东坡晚年仕途坎坷,虽屡遭贬谪,仍胸怀庙堂之忧与黎民之念。宋费衮《梁溪漫志》称:“东坡居惠,勇于为义”。东坡以乐观、旷达、随缘的人格品质,尽力为民做事,为国分忧,“兴学行仁、济人利物”,推广水力碓磨、“秧马”,解囊修堤治湖,倡筑西新桥、东新桥……《宋史?苏轼本传》称:“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东坡流徙岭南凡八载,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概括自己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寓惠期间著有首诗篇,描写山川胜景,抒发情怀,他对惠州荔枝情有独钟,除《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荔枝叹》《食荔枝》(二首)等专写荔枝的诗篇外,在其他诗词中亦多次提到荔枝。
寓惠次年,即绍圣二年()三月四日,东坡应詹范之邀游白水山、佛迹寺。“沐浴于汤泉,晞发于悬瀑之下,浩歌而归,肩舆却行。”至水北荔支浦时已近黄昏,荔支浦主人时年八十五,当年亲手种下的荔枝现已双手合抱。老人热情邀请东坡荔枝成熟时携酒重游,东坡欣然答应。晚上醒来,听到儿子苏过仍在诵读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乃作《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并引,其三生动描写了当时的情形:
老人八十余,不识城市娱。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手插荔枝子,合抱三百株。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
据《惠州府志》记载,北宋年间惠州已广泛种植荔枝、龙眼、橄榄、桃、李、桔等果树,城中及近效田园村落,果树散布其中。现在的水北已成为城市中心,当年的荔支浦踪迹难寻。据诗中描述,荔支浦种植的荔枝当为中迟熟品种,树龄在五十年以上。还未吃到荔枝,东坡已充满期待,直言惠州荔枝可媲美“闽中第一”的陈家紫。
同年三月十九日,因表兄程正辅(时任广南东路提刑)要来惠州,苏东坡又被请回合江楼居住,情绪大好,并在这里第一次吃到了新鲜荔枝,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一首: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捕梨粗。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诗中详细描写了荔枝的颜色、滋味,赞美备至。把荔枝喻为外披大红罗袄,内里红纱贴身的海山仙姝,其肌肤莹白如玉,风姿绰约。当时荔枝早熟品种被称为火山种,东坡初次品尝的是早熟品种三月红,“火山荔枝,四月先熟,核大而味酸。”东坡第一次品尝新鲜荔枝,大快朵颐之余极尽赞誉之词。诗中自注云:
予尝谓荔支,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唯江鳐柱、河豚鱼近之耳。发出“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的感叹,把被贬谪海角天涯的艰危境遇,想象为一次美好的远游,表现出旷达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心境。
初次品尝荔枝的兴奋心情逐渐平静下来之后,东坡触景生情,胸中郁勃,百感交集,写下著名的《荔枝叹》,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邪。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同年五六月间,东坡在写给程正辅的信中提到:“近苦痔疾逾月,牢落可知。今渐安矣,不烦深念。荔枝正熟,就林恣食,亦一快也,恨不同尝。”痔疮还没好,就在荔枝林里暴食,可想对荔枝的嗜爱了。一日,东坡“或与客游丰湖”,宴饮食荔枝,见物思古,作《减字木兰花荔支》:
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
轻红酽白。雅称佳人纤手擘。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
上片主要写荔枝贡史,下片写了品尝荔枝的情景。古今对比,色调鲜明,不仅写出了吃荔枝的情调,而且突出了荔枝的珍贵品质。
自此以后,东坡多次在诗文中表现出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赠昙秀》(绍圣二年九月作):“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新年五首》(绍圣三年正月初五作):“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绍圣三年()盛夏,荔火流丹时节,詹范邀请东坡到治所附近的太守东堂品尝荔枝。苏东坡写下千古传诵的《食荔枝》(二首),并作引语记述当时情形:
惠州太守东堂,祠故相陈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枝株,郡人谓之将军树。今岁大熟,赏啖之余,下逮吏卒。其高不可致者,纵猿取之。
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旁。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烂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咸平初,陈尧佐权知惠州,手植荔支于州堂。”陈尧佐在惠时“治以诚信,事从省约,吏民化服。”后来当了宰相,惠州人感念他的德政,把他手植的那棵荔枝树称为“将军树”,悉心爱护。九十多年后,东坡在这棵树下品尝荔枝,写下采摘及与衙役、猿猴分甘情景,饶有情趣。随着对岭南山水、风物、民情的了解与认同,东坡对贬所惠州有了更多的亲切感,加之意识到“虽欲不老于此邦,岂可得哉!”遂产生了“老于此邦”的想法,吟唱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心愿。
后世有人质疑东坡不懂惠州土语,把“一啖荔枝三把火”转讹为“日啖荔枝三百颗”了。其实不然,东坡后来在《荔支龙眼说》云:“荔支如食蝤蛑大蟹,斫雪流膏,一噉可饱。”可见,东坡在荔枝成熟时,是经常把荔枝当饭吃的。
陈尧佐手植的“将军树”到底是什么品种?本可从诗作时间推断其是早熟、中熟还是迟熟品种,遗憾的是,诗人此次没有注明写诗的时间,给后人留下悬念。
宋初郑熊《广中荔枝谱》载有大将军、小将军二树。稍后的蔡襄《荔枝谱》亦有“将军荔”的记载。元《南海志》著录荔枝品种有大小将军等十六种。明末屈大钧《广东新语》针对荔枝的品种特性,分开为适宜高地栽培的“山枝”和适宜低地栽培的“水枝”两大品种群。指出“荔枝凡近水则种水枝……黑叶、进奉、大造、塘情等皆水枝之贵者;近山则种山枝……美者多无核,香荔,挂绿、焦核、将军荔,皆山枝之贵者。”清吴应逵著《岭南荔枝谱》称:“将军荔最大,核亦大,然肉多不觉,出惠州者佳。”
清道光二十四年(),广东南海人谭莹作《岭南竹枝词》,诗云:惠州丞相祠堂在,一树亭亭种已分。今日路人说名果,大将军与小将军。陈尧佐种下荔枝八百年后,名果“将军荔”已分布广南各地,演化为大小将军两个品种。到了清光绪初,在广州西关还有这两种荔枝名品。据说“将军荔”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熟,“大将军”皮红而带紫赤,果肉爽脆清甜;“小将军”果小,味甜而带香,稍有微酸,入口三日,余香犹存。广州首富潘仕诚于清光绪初将这两个荔枝品种引入西关,植于海山仙馆,但仅有3株,极为名贵,人称“西关将军”。
南宋以后,荔枝采用“掇树法”(高枝压条,又叫圈枝、压枝、驳枝)和嫁接等无性繁殖,荔枝已有了稳定的品种和品种特性。自宋代至清,先后有《荔枝谱》十余种。荔枝专家何立才先生认为:“各谱之著,多凭主观,缺乏科学根据,……每致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诚然,古代资讯不发达,各谱记载的荔枝品种很多引自乡土志书或路人传说,实证的不多,致使记录的品名庞杂,变化很大,但“将军荔”品名却一直都有记载。荔枝果皮上的龟裂片形态和裂片峰尖突或平滑的状况,在遗传性状上是比较稳定的,是荔枝分类的最可靠依据。年修订的《广东荔枝志》把广东荔枝品种分为桂味类、妃子笑类、进奉类、三月红类、黑叶类、糯米糍类、淮枝类七大类,参照花、果、叶的形态、成熟期和果肉的品质等,“将军荔”被归入淮枝类。
淮枝又名密叶、禾枝、小河(华)山、凤花等。《岭南荔枝谱》载:“此中种类尚多,形色各别,味亦酸甜不一。”淮枝乃广东本土品种,果肉较厚,品质风味佳,且丰产、稳产、迟熟。还有较耐树藏的优点,成熟后可留在树上10-20天,采果期长,鲜食、晒干、制罐均宜。“以种植易而收量富,故种者甚多。”惠州在明清时期已较普遍种植淮枝,焙晒的果干远销南洋、美洲等地。
淮枝也有写作怀枝的,这都与一个地名有关:安怀县。据志书载,安怀县为南朝刘宋所置,故城在今惠阳东南。怀安县因境内有怀安山而得名。清《洋防辑要》载:“怀安戍,在怀安山下,唐置戍于此,开元十四年贬刘宗器为安怀戍主,即此。”循州怀安戍为唐代广东五戍之一,南扼大海,东拒海丰,西阻新安(宝安),拱卫郡城。清初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云:怀安山一名鼓角山。据光绪《惠州府志》记载:“鼓角山在府城南四十五里,左右两峰如鼓角,拱抱郡城,淮水经其下。”“淮水亦曰上下淮水,源出府西南梧桐山,东流受李溪水、米塘水,至鼓角山折而北流,注于西江。”今惠阳永湖附近仍有鼓山和角崆洞地名。至南齐,安怀县改名怀安县。梁天监二年(),怀安县并入欣乐县。陈祯明二年(),欣乐县改名归善县。民国归善县更名为惠阳县。淮枝出自归善县上下淮地区,即今天惠阳区、龙岗区及惠东县西南部西枝江、淡水河流域。
淮枝作为一个荔枝品种出现在史籍中的时间不长,可知其广泛种植是在明清之后。宋元时期上下淮地区人烟稀少,只有蒋田等几个小村落。明末清初,随着兴梅地区客家人大量迁入,淮水流域得到开发,定居于此的客家人开始在屋前屋后广种荔枝、龙眼等,苗木来自府治附近的荔枝园及增城等地。惠州历代为官者多为北籍,大多喜食荔枝,故重视推广种植。如咸平间陈尧佐手植荔枝,劝民耕稼。又如元丰间惠州太守钱酥,宋神宗熙宁三年()与东坡同登进士,在任期间,整治西湖,修筑河堤,修整水东街,留下贤名。“时值干戈,弗克回籍,因居归善”,钱酥拖家带口徙居城外,先居火岗乡(今沥林镇罗村火岗),再迁沙堆白云嶂(今镇隆镇井龙村),逝后葬在镇隆楼寨村游蛇岭。当时白云嶂一带人烟稀少,野兽出没,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钱酥将“将军荔”带到新的居所栽种。
历代荔枝人孜孜不倦地对果实的色、香、味以至果形、果肉、结果特性等方面,长期进行反复观察和定向选择培育。淮枝根系发达,生长旺盛,亲和性强,特别适合作为糯米糍、桂味、白蜡和白糖罂等品种的砧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地荔枝人在农技人员指导下,使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糯米糍、桂味枝条或芽作为接穗,用抗逆性和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的淮枝种子所育出的实生苗作为砧木,大量繁植优质荔枝,也有将淮枝母树直接嫁接改良的,这些荔枝兼有多个荔枝品种的优势,加之适宜荔枝生长的土质和气候条件,源自“将军荔”的惠州荔枝以爽脆清甜、气味芬芳而独领风骚。
《迁居》云:“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东坡买下归善县治之北白鹤峰上的空地数亩卜筑新居,于绍圣四年()二月十四日从嘉祐寺迁居白鹤峰。他雇人凿井取水,还特意在南端种上荔枝、柚子、杨桃、杨梅等果树。还留有未完的两句诗:“荔支已成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三月二十九日,东坡作诗两首,再次提到了荔枝。
南岭过云开紫翠,北江飞雨送凄凉。酒醒梦回春尽日,闭门隐几坐烧香。
门外橘花犹的皪,墙头荔子已斓斑。树暗草深人静处,卷帘欹枕卧看山。
这两首诗大概是苏东坡居惠之最后诗作。“权臣闻轼在惠甚安,再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而且“被命即行”。
随着时代变迁,梌山太守东堂门前的“将军树”和白鹤峰上的荔枝早已不存,然而苏东坡与惠州荔枝的故事却流传至今。“东坡荔”成为优质荔枝的标志,寄托了惠州人民对东坡的怀念之情。解放初期,广东全省只有荔枝七万余亩,今天仅惠州荔枝种植面积便超过四十万亩,新鲜荔枝漂洋过海,远销欧美等地,殊可告慰苏翁矣!
本文作者系惠阳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叶茂庭